全域旅游重在引領,旅游只是切入點,不是落腳點。全域旅游規劃是一種戰略方向和途徑,是一種區域發展的哲學思考與政策導向,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或思維,更是一種以旅游為引領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全面協調發展的區域化共進戰略。
區域層面的全域相對性原則
全域旅游名為“全域”,可以全域創建,卻未必是全域實施。
其規劃和創建面積具有相對性:一是非全境實施,即便是旅游資源相對豐富充盈,產品也不能全覆蓋,不能把“區域”做滿了;二是非境內考量,全域旅游需要跳出境內看資源,跳出資源看市場,跳出文化做活態,跳出景觀做場景。由于周邊區域內市場存在競爭性,故而產品既要差異,又要互補。資源不是產品,同等級資源開發必須有劍走偏鋒的路數和石破天驚的創意。否則,可能只是當地人的休閑產品或小半徑的旅游產品。
全域旅游規劃和創建區塊不可強推,有些板塊可做旅游,有些板塊只可旅游帶動。資源不同,區位不同,豈可雨露均沾、一哄而上?有則創之,無則棄之;因地制宜,輕重有別;全中求特,以特帶全;特中落點,然后由點到線,由線及面。否則,可能只是當地人的休閑或小半徑的旅游。全域旅游必須有核心龍頭景區引領,然后城區集散和鄉村輻射。
產業層面的旅游引領性原則
全域旅游重在引領,旅游只是切入點,不是落腳點。
全域旅游規劃是一種戰略方向和途徑,是一種區域發展的哲學思考與政策導向,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或思維,更是一種以旅游為引領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全面協調發展的區域化共進戰略。
全域旅游需要樹立全域旅游產業生態圈的發展理念,形成以旅游企業為主體、以政府政策為指引、以全民參與為方向的協同共建共享機制。
在大多行政區域,旅游肯定不是主導產業,除非個別旅游城市,如三亞、張家界等,因此不能把旅游產業無限夸大。
從實施層面看,不止于“旅游+”,更在于“+旅游”。“+旅游”才是一個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正常態勢,反言之,依靠被動的“旅游+”,旅游管理者永遠會囿于行業小圈子,旅游產業鏈延伸和完善會舉步維艱。只有在“+旅游”的政策引導和產業發展背景下,才會有名副其實、落地可行的多規合一、要素重組、功能疊加、資源整合與產品提升,也才會有真正的全域旅游示范區或旅游目的地。
市場層面的“三品”兼創原則
全域旅游不止創品牌,更要有產品內容品質和文化品位,是謂“三品”。
品牌可以引人,有產品體驗的品質才能留人——休閑度假,有文化融入的品位則可以養人——修身養性、旅居康養。先引人,后留人,再養人。
全域旅游的發展規律,應是先有當地人休閑,后有外地人旅游;先有生活,后有體驗和度假;先有旅居,后有康養。
業態是品質的載體。對于業態,除以觀光為主的“游”之外,旅游六要素都可以是吸引核,不止觀光吸引核,更要業態吸引核。譬如:莫干山的“住”,袁家村的“吃”,獨庫公路的“行”,長安十二時辰的“購”,以及主題樂園、實景演藝、不夜城的“娛”。
文化主題彰顯品位。對于品位,需要文旅融合。那么,一個行政區域的核心文化吸引力是什么?能夠在周邊區域標新立異的文化是什么?能夠活化為旅游產品的文化又是什么?如何創建旅游吸引核?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開發層面的盤活與創新結合原則
全域旅游創建需要聚焦全域資源存量優勢,綜合盤活旅游要素資源,對現有旅游項目提檔升級;同時要聚焦產業存量優勢,對特色產業、支柱產業進行引導,賦予其旅游功能。
全域旅游從規劃開始,從觀光到休閑度假、再到康養研學,需要從風景到場景,直至情景。
對于全域旅游創建,務要高策劃、準定位、輕投資、軟開發、少建設、活業態、重運營、巧推廣。
創建層面的標準化與非景區化結合原則
全域旅游需要標準化創建,品牌就是影響力、就是市場、就是形象,因而申報省級國家級品牌有其誘惑力和現實意義的。。
另一方面,對于內容層面的休閑、度假、康養等個性化產品,以及空間層面的鄉村和城鎮街區,需要非標準化、無景區化創建。從這個角度講,所謂標準化對于現代旅游市場的接納度和持續性是一柄雙刃劍。
戰略層面的鄉村振興與城市更新兼顧原則
全域旅游需要通過城鄉融合、三產融合、景城融合、文旅融合、自然與人文融合,形成“景+城+鄉”一體化的共存區域。
從景區到旅游區、度假區和旅居地,乃至全域(無景區化),檢驗全域旅游落地的標準不是品牌,而應是否小半徑的微度假旅游區或大半徑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龍頭景區是旅游吸引核,一般性景區是旅游主體,鄉村是休閑度假重要承載空間,城市是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鄉村景觀路和鄉村公路是空間輻射與聯結,文化主題是旅游體系與脈絡,品牌與IP是土特產品兩翼。
實施層面的“八動”原則
全域旅游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一個政府主導工程,是一個全民共識共建共享過程。
全域旅游示范區的規劃、創建和發展,必須做到以下“八動”:一是政府策動,正確理解和把握國家政策,由地方政府推動;二是景區帶動,重要品牌景區引領,眾多景區聯動,觀光帶動休閑;三是產業拉動,農文旅養研……旅游在融合中引領;四是文化驅動,旅游離不開文化,全域旅游需要文化融合與貫通;五是城鄉互動,縣城是最大的游客中心,景城鄉互動,觀光、休閑、度假互補;六是周邊聯動,跳出區域談全域,旅游人群導流、引流、截流;七是時間緩動,全域旅游重在過程,重在引領,重在實效;八是全民行動,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多規合一,全民共建。
規劃層面的時間與空間結合落地原則
空間層面的全域旅游規劃,必須兼顧時間層面的三至五年旅游發展規劃,這是實施落地的關鍵。因此,前有策劃,后有計劃,是對全域旅游規劃的重要引領和補充。
創品牌不是目的,產業指導落地才是目的,創建旅游目的地才是最終目標。這樣的全域旅游示范區才有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