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行業有40多年寶貴的發展經驗,有上百家上市企業(包括關聯方),有幾千家優秀景區,有幾百萬家酒店、民宿、客棧,有上億從業人員,有數量眾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大師,還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每年還有層出不窮的網紅產品和高大上的項目。
那么中國旅游行業還缺什么?筆者認為,可能還缺一樣東西,那就是“常識”。
所謂的“常識”就是底層規律——景區的運營管理一切圍繞游客的體驗展開。哪些是景區運營的“常識”呢?可以從一個案例開始思考。
時間維度下的多視角考量
地市邀請一幫旅游大咖給當地旅游業出謀劃策,一位專家提出當地有豐富的湖泊資源,可以考慮加入某國際湖泊理事會,建設一個湖泊博物館,舉辦“世界湖泊論壇”,爭取在“湖泊”這個領域做到全國唯一。
這個場景經常出現。且不論對錯,只想思考幾個問題:地方建設一個博物館,需要投資多少錢?少則幾千萬元,多則幾個億。博物館建成以后,誰來運營?每年運營管理費用多少?工作人員幾十個,每年至少要幾百萬元的水電氣暖費用和100多萬元的工資支出。博物館通過什么途徑營收?論壇至多每年舉辦一次,收費的可能性還不大。平時搞個展覽,演出,在遠離市區的地方,來的人也不會多。如果入不敷出,還需要財政養著。搞論壇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宣傳給誰看呢,哪些游客會因為這個論壇,就慕名而來旅游?
難道論壇、博物館就不能搞?不是,而是要看景區(或旅游目的地)處發展的哪個階段,如果是發展比較成熟的景區,需要再上一個臺階的時候,但建無妨!所以,給一個景區策劃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局部,還要關注整體,不僅考慮當下,還有考慮長遠。
體驗的連續性
很多地方非常熱衷于辦活動,辦節慶。隨便上網搜一搜,音樂節、藝術節、文化節、廟會等不勝枚舉,但能像“烏鎮戲劇節”一樣被人記住的不多。還有不少節日,辦著辦著就辦不下去了?節目宣傳的很不錯,游客慕名而來,節目演出也很精彩,但內急的時候,找不到廁所,好不容易找到了,發現廁所里污穢遍地,不堪入目。吃飯的時候,找不到干凈吃飯的餐館,好不容易找個位置,發現價格奇貴,菜上來以后,難以下咽,但正饑腸轆轆,身不由己,只能認栽。到了晚上發現找不到干凈住宿的酒店,驅車幾十公里找個地方,價格暫且不說,環境慘不忍睹,服務更是奇差無比。一天下來,除了那個演出節目還不錯之外,其他都是讓人崩潰的經歷。
為什么要花這么長的篇幅去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情況?正是因為常見,卻容易被忽略。很多人把關注點放在了節慶活動本身,而忘記了游客的體驗是連續性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產生負面效果。
游客在景區的體驗會發生起伏變化,最終能記住的是體驗的最高峰和最低谷,而整個體驗過程中每個點好與不好,時間長短,對記憶或者感受都沒有那么大影響。
迪士尼也是一個典型案例。在迪士尼游玩每個項目都要排隊半個小時以上,這是一個槽點。迪士尼的峰值是某個好玩的游樂項目,比如,筆者這次在上海迪士尼體驗的云霄飛車。終值是累了一天,晚上坐在地上看上空激動人心的煙火秀。大家都一邊休息,一邊說:好美啊。
很多景區在游客體驗上,缺少這樣的設計。峰值可能會有一兩個,但槽點遠遠大于峰值,而且,根本沒有終值體驗。
現象易惑,本質難尋
中國的旅游發展到今天,雖然已經改善提升了不知道幾個檔次,但是,挨宰,食品安全衛生,服務品質等問題,基本上一個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對中國旅游行業來說,好點子重要嗎?重要!優美的宣傳口號重要嗎?重要!網紅產品重要嗎?重要!但是都沒有游客的體驗重要。
江南古鎮幾十個,每個都長相差不多,但為什么烏鎮可以20年保持長盛不衰,而且持續增長?而很多網紅景區,經常幾年就泯然眾人矣。
前兩年特色小鎮風起云涌,筆者在景區接待過來自全國各地企業的、政府的參觀團,大多是走馬觀花地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向他們推薦夜景,他們通常認為白天已經看過,晚上有什么看的?他們不知道的是夜晚和白天是截然不同的天地。這兩年有人提出“夜經濟”,追風者甚眾。但問題的關鍵是,“夜經濟”的關鍵是什么,至今尚未聽到令人信服的解釋。
今天誰知道,是哪家景區第一個上的網紅橋嗎?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關鍵是知道了又能如何?網紅沒有錯。它帶來了流量,給景區帶來了營收,解決了景區某個階段的發展問題。但問題的關鍵是,拿到這這部分流量紅利以后,下一步怎么辦?筆者看到的是,大部分景區沉迷于網紅產品一時帶來的快感,而沒有借勢轉型升級,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網紅沒有錯,錯的是沒有找到底層規律,形成系統化的方法論。
何為美?
旅游景區做的是“美”的生意。一件事物,如果不美,沒有人愿意買單。那么,景區該如何做到美?說起園林,歐洲的園林和建筑偏愛人工痕跡明顯的幾何圖形的設計,中國的園林和建筑追求“雖由人作,渾然天成”的境界。以此標準,我們可以去看國內的很多景區,他們的樹木是怎么栽的?種的什么草?花圃是如何砌石頭的?建筑是如何做立面的?街道寬度多少,兩側建筑多高?有沒有陰角?如何設計廣場的合圍?天際線是怎么設計的呢?
筆者之前還做過幾年主題公園籌備,參觀了國內外不少知名項目。最刻骨銘心的不是他們的項目多么精彩刺激,多么高科技,多么美輪美奐。而是,當我走出奧蘭多環球影城,不經意地看到路邊的一個售貨亭的時候,突然愣住了。這不經意的一看,竟然發現我們與他們巨大的差距。
環球影城樂園的售貨亭的造型、主題、顏色、朝向,貨架高度、材質、隔層尺寸,商品種類、顏色、懸掛方式都經過精心設計。也許我們可以模仿他們的外形,但是,我們無法模仿他們的IP。因為他們是先有IP,再有衍生品,然后根據衍生品設計售貨亭。
業態配置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景區乍一看,高度相似。餐飲、民宿、商鋪、場館、茶館、戲樓、劇場……但仔細一看,這些業態的細節不一樣,位置不一樣,比例不一樣,品質不一樣,服務不一樣。
國內絕大部分的景區面臨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是,景區房子建好了,不知道商家在哪里。千辛萬苦找來了商家,經常找不到合適的物業空間和位置。這個位置本來適合做餐飲,但是,沒有煙道、煤氣管道、隔油池,廚房面積還不夠;這個位置適合做酒吧,但隔音效果不好。
設計建筑的時候,建筑師想的是建筑設計原則,至于經營什么內容,如何經營,根本不在他的考量范圍之內。因此會看到,明明景區已經建成了,但是,過不了多長時間,今天要增加一個后門,明天要拆堵墻,后天要加個吊頂。浪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
有些景區流行什么做什么,這兩年漢服追捧的人多,一下子涌現出來幾十家漢服店。有些景區發現奶茶不錯,到處都是喜茶、喪茶。有的景區聽說袁家村做小吃火了,把自己的街道也改成小吃街。還有的聽說最近民宿很流行,就開啟了爆改模式。緊跟潮流,順勢而為,沒有錯。錯的是,沒有長遠規劃,該堅持什么,變化什么,沒有標準和原則。
那么,應該如何布局業態?還是要回歸游客的需求。設計師要考慮客人從到景區到離開景區,沿途會產生哪些不同需求,然后根據客人的需求設計業態分布。如果是休閑度假型景區,除了考慮觀光客人的需求之外,還要考慮度假客人在不同時段,會產生哪些不同的需求。業態布置是有規律可循的,景觀節點的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
體驗能不能被設計?
用戶體驗是需要設計的。有人將體驗分為五個層次:感知層、角色框架層、資源結構層、能力圈范圍層和戰略存在層。因為比較晦澀,就不展開討論了。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不要忽視了游客在景區里的體驗設計。簡單地從感知層來說,游客的“五感”——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聽覺,在景區的每個節點都要有精準的設計。
或許你的景區已經是行業的佼佼者,或許你已經是景區管理方面的高手,或許你還在為自己的景區尋找一條不斷上升的路徑。不管哪種情況,都希望我們能共同尋找關于景區的哪些“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