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杭州在全國首創文化禮堂,注重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創新,開啟了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杭州探索和實踐。2022年是農村文化禮堂建設10周年。農村文化禮堂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盆景”到“風景”,從“物理空間”升華為“精神文化空間”,不僅成為美麗鄉村的文化地標,也成為民有所樂的鄉村“會客廳”、傳承文脈記憶的“鄉愁基地”、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園”,充分彰顯著浙江人奔向共同富裕的鄉風鄉韻。
在農村文化禮堂即將實現全覆蓋后,接下來怎么建、怎樣建好、建成什么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全省農村文化禮堂效能,加速打造農村文化禮堂2.0版?近年來,浙江在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等方面各地涌現了不少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創新舉措和實踐探索,值得借鑒。
1、堅持“禮堂+歷史文化”
提升禮堂顏值營造鄉村美學
農村文化禮堂是人們追尋時代記憶,傳承時代精神的重要場所。淳安縣郁川村以文化禮堂為陣地,因地制宜挖掘紅色元素,突出紅色風貌,打造紅色郁川,講好紅色故事。淳安縣姜家鎮郁川村文化禮堂建有唐敦祿烈士紀念館,展示了唐敦祿烈士立志報國的年少風華和刻舍身報國的英勇事跡。通過‘穿紅軍服’、‘吃紅軍飯’、‘走紅軍路’等豐富主題教育形式瞻仰學習革命先驅的英勇事跡,激勵參觀者從革命歷史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動力,跟隨先驅的腳步,懷揣英雄的精神,在生態富民、綠色崛起、融合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2、堅持“禮堂+數智”
“數字大腦”推進禮堂數字化改造
鹿城區山福鎮驛頭村甌越文化禮堂,建有百姓大舞臺、智慧文旅、鄉賢會客廳、鄉村直播間等,禮堂中隨處可見的電子顯示屏,也使其在傳統農村文化禮堂的基礎功能上又兼具了一份現代化氣息。文化禮堂不僅有百姓大舞臺、智慧文旅、電子宣傳屏等數字化硬件設施,還兼具醫療、養老、文化、娛樂等現代化復合功能,是村民日常閱覽新聞、休閑娛樂的良好平臺,也能讓游客便捷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景觀地點,了解到驛頭深厚的歷史文化與非遺傳統技藝,真正做到景點一屏盡覽,一指即達。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識,對農村文化禮堂從硬件到軟件、從內容到功能、從管理到運行的統籌規劃,注重利用數字化技術整合多場景要素,不斷提升甌越文化禮堂智治服務能力,推動甌越文化禮堂運行蝶變。
3、堅持“禮堂+文旅融合”
從文明出發讓幸福落腳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不僅要把農村文化禮堂建起來,更要用起來,不斷為其注入文化內涵。天臺縣赤城街道塔后村依托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打出“特色民宿村”招牌,初步形成以精品民宿集聚為特色的禪修養生度假村。作為鄉村文化空間的文化禮堂作也毫不遜色,塔后書院的頌德堂、農家書屋、農民夜校、康養講習堂,為村民提供了休憩之地,成為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成為塔后文旅融合的助推器。融入“禮堂經濟”的塔后精品民宿村,圍繞“大健康”發展的高端養生民宿,逐漸走出一條蘊含新時代氣息的人文之路,塔后村成了天臺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的樣本。
4、堅持“禮堂+善治”
“村民自管、鄉賢助管、管家專管”
打造鄉村自治2.0
蕭山區河上鎮眾聯村“五和眾聯”三治融合館通過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助推基層治理,形成了“一核心、四架構、五目標”的“145”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實現村民和善、家庭和美、鄰里和睦、村莊和煦、社會和諧,面向村民推出“五和眾聯”通則在社會學界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皮毛法”。海寧市長安鎮天明村引入鄉賢力量助力文化禮堂,在村文化禮堂內設立鄉賢講堂,結合村內實際情況,制定出天明村特色花卉產業發展計劃,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加大土地流轉,引進花卉企業,發展現代化高效農業。海鹽縣百步鎮得勝村在禮堂獨立法人理事會制、成立禮堂基金等基礎上,通過邀請企業、社會組織、名師名家、文化愛好者、鄉賢等擔任善治管家,以在文化禮堂駐點服務的方式,深化多元項目打造,推動活動常態化,有效利用文化禮堂群眾自治激發基層自治新活力。
5、堅持“禮堂+新婚俗”
打造“文明新婚尚”移風易俗品牌
南湖區余新鎮普光村從文化禮堂“出發”,將“六分鐘文明新婚尚”與“浙風十禮”有機融合,構成余新鎮推進精神文明高地建設的新風景線。2020年6月以來,普光村文化禮堂用六分鐘倡導婚俗新風,通過送家風、話家訓、倡文明、捐贈愛心款、認領愛心樹等一系列環節,培育新人樹立正確的婚戀觀。今年更是在婚禮家宴上將節慶崇簡約、辦酒不鋪張的“儀有禮”以及“用餐要光盤、聚餐用公筷”的“餐有禮”有機融入,在普光村文化禮堂舉辦新婚宴席的新人們也積極響應,在婚禮上抵制鋪張浪費,倡導賓客使用公勺公筷。
6、堅持“禮堂+走親”
聯盟抱團發展,推動物質與精神“共富”
以舉辦論壇活動為契機,發揮文化禮堂鑄魂塑形賦能的強大力量和功能,禮堂聯盟應運而生。通過發展比較好的文化禮堂不僅僅發揮資源優勢、經驗優勢向弱勢禮堂輸送文化,通過具體的領辦、協辦實踐,幫助弱勢文化禮堂找到發展定位,文化禮堂打開村與村之間的良性交流互助的新局面。余杭區閑林街道以水鄉片區三個文化禮堂為主要載體,搭建了水鄉文化禮堂聯盟。開發了魚湯飯、干塘節、村民日、水鄉婚禮等特色民俗活動,并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水鄉民俗文化圈。通過聯盟“走親”帶動各村充分調動整合資源,成為各村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創、鄉村振興的載體,推動了“一村富”邁向“共同富”。
7、堅持“禮堂+管理”
建立全流程市場化運維
社會化運作激活文化禮堂
嘉善縣魏塘街道魏中村被稱為“浙北第一大村”,該村率先采用PPP模式,引入“眾悅文化”社會化運行管理文化禮堂,通過“文化積分銀行+便民服務卡”“免費培訓+限額收費”“隊伍引育+場地租賃”等創新“以堂養堂”模式,激發禮堂“造血功能”。建立特色項目市場化運營模式。嘉善縣姚莊鎮桃源新邨為了滿足廣大群眾多元的文化需求,在桃源新邨文化禮堂率先探索了文化禮堂總分堂建設,通過專職化隊伍,選優配強,進一步整合全鎮文化資源。更是針對人們的普遍需求,引入社會化運作的桃源書場,提供專業性更強的服務。建立文藝團隊市場化運作模式。嘉善縣天凝鎮洪溪村文化禮堂投入資金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硬件設施,給群眾文藝團隊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場地保障。通過“人才支撐團隊”的理念,不斷加強對“辣媽寶貝”業余文藝團隊的人才培養。通過有效扶持“辣媽寶貝”特色文藝團隊,打造了一條團隊文化“哺育”“自哺”“反哺”融合的發展路徑。
8、堅持“禮堂+體驗”
迭代升級禮堂硬件設施和空間功能區域
茶藝空間是富陽區春建鄉春建村今年打造的特色文化禮堂,作為“茶藝之鄉”春建。由初見春建、茶于春建、茶人茶事、樂活春建四部分組成,設有茶文化體驗、茶知識科普、茶閱書房、茶藝會客廳、茶鄉藝海·同心薈等功能分區,還推出VR飛躍茶海、AR虛擬騎行等互動項目,讓來訪者沉浸式體驗茶文化的魅力。除了各類文化活動外,還開展融媒直播助農、理論宣講、茶葉知識培訓、志愿服務等活動,拓展“文化禮堂+”發展空間,在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邁向共富提供更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