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鄉村曾經熱火朝天地搞投資、旅游、民宿,到如今卻敗下陣來。別讓鄉村振興,成為鄉村“折騰”!
一、鄉村振興中警惕下列問題
1、完全復制成功地區經驗
如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村日益減少,有的村甚至破敗不堪,只住著一兩戶人家,而且還是老年人。在這種背景下,鄉愁的珍貴日益凸顯。所以這幾年,一些具有區位條件和旅游資源的農村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或鄉村旅游來賺城市人“鄉愁”的錢。很是紅火。
但是看到了別村搞鄉村旅游致富了,很多自身區位優勢、旅游資源、農村文化等條件均不具備的鄉村,照搬成功地區經驗做法,在荒禿禿的山野上大搞旅游建設,結果不僅沒有迎合城里人的胃口,反而因為同質化太嚴重,給人帶來審美疲勞,鄉愁賣點就此大打折扣,有的開了不到幾個月就荒廢了。
2、無產業支撐
眾所周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就是要有產業支撐。產業興旺,鄉村就興旺,區域就興旺,經濟就興旺。找準支柱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為農業農村人口提供穩定的、可持續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這才是可取之道。
但有些村,片面理解鄉村振興就是蓋幾棟洋樓、建幾個村民廣場、做幾個“樣板工程”,希望一兩年就出成績、有形象,而不是深入基層摸清情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規劃、踏實建設、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對鄉村振興是有害的,實在要不得。
3、急于求成,利益最大化
部分鄉村把“短平快”的思維當成行動指南。因為工業時代的本質是“快”,快速地擷取,快速地周轉,快速地獲取利潤和政績。在這種思維下,農民致富根本性的工作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實。
4、資源浪費
一個村花很多錢舉辦一個大會,結果錢花下去了,請了很多知名人過來聽,講的東西“牛頭與不對馬嘴”,就是做來應付政府。你們說這樣的事情不叫折騰叫什么?就說說這個錢花的值不值,還不如直接把錢給了農民,還有些成績呢。
二、吸取教訓
1、清楚的認識鄉村主體特點
當前全國絕大多數農村的主導產業是農業,并且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小規模農業,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后由留守老年人從事的家庭農業,或老人農業。
因為農村缺少二三產業就業機會,人多地少,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土地,使農戶家庭僅靠土地收入難以維持體面生存。
所以現在農村地區存在著四種差異頗大的農戶:一是舉家進城的農村富裕農戶;二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戶;三是留守農村的中農家庭;四是老弱病殘家庭。
因此僅靠農業,無論是種植大田糧食作物還是種植經濟作物,農民是很難致富的,也就很難有農業的產業興旺。
為農村提供良好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農民十分迫切。
2、三產融合,切忌盲目跟風
農民增加收入的第一步是延長農業價值鏈從而增加農業附加值,通過進行農產品深加工來提供更多農業就業與獲利機會。
在此基礎上發展三產融合增加更多的創收機會。三產融合的典型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但是一定要清楚,避免同質化,而且全國最多只有5%的鄉村適合三產融合并從中獲得收益,絕大多數農村則缺乏區位條件或旅游資源,不適合發展旅游。
3、保留鄉土氣息植入新業態
鄉村振興,最貴的是鄉風和鄉土,因為隨著城市化市場化,鄉土鄉風越來越淡,所以盡可能保留住將是最大的財富。因地制宜植入新的產業,不僅限于鄉村旅游、民宿等熱點,更多還需根據自身特點量身定制自己的產業規劃。做差異化經營。
反之,鄉村振興如果不去信任鄉土社會和農民力量、不去發揚鄉土文化、不去正確而主動地利用商業和市場思維、沒有樹立起生態和人文的意識,是注定走不遠的,只會成為新一輪的折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