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村莊都是中國第一村和世界唯一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漸深入,我們認識到應該有這樣的轉變:從重點抓一個縣、一個鎮到更加重視一個基層的村莊;從重點抓投入,抓基礎建設,抓風貌整治,到更加重視抓管理,抓運營,抓市場機制的培植構建。
我們鎮村的基層干部,每一個村的村民,如何認識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村?我們應該有怎樣的視角,有怎樣的文化自信,有怎樣的責任擔當?我們要有高維度、多視角的科學的資源觀、市場觀和社會觀,去創造性地認識你所在的鄉村是“中國第一村”“世界唯一村”,去創造性地實現你所在村莊的價值。
首先要有科學的資源觀
1.村莊的地脈風水。每一個鄉村所處的經度緯度是獨特的,每一個鄉村所擁有的地質地貌,以及所形成的山、河、湖、林、田是獨特的,其風雨雷電,云霞霜霧的變化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體現在地質學、土壤學、天文學、風水學、美學、人類學、經濟學等不同維度的獨特性,這種不同維度的獨特性,讓我們每一個村莊都擁有了成為“中國第一村莊”“世界唯一村莊”的自然稟賦,因此,深入認知村莊,創新性的眼睛發現村莊,不對我們腳下的村莊熟視無睹,不因為我們長于斯生于斯,反而對其失去了發現的熱情,創新的動力,反而妄自菲薄,羨慕他人的村莊美景,丟掉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優勢。在大自然中沒有兩片相同的綠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村莊。村莊的唯一性的認知、保護、守望、轉化,是打造第一村莊的前提條件。
2.村莊的文脈風情。在每一個村莊世世代代繁衍生活生產的人們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機理,村莊獨特的文化血脈流淌在一代一代鄉民精神的血管里,村莊文脈包括日常生活習俗,勞動生產習俗,四季節慶活動、房屋建筑結構建筑風格,工匠手藝非遺傳承,地方歌謠、方言,舞蹈等等,一個村莊有一個村莊的風情,構成一個地莊姹紫嫣紅的文化色彩譜系。
3.村莊的財脈風物。每一個村莊,貧瘠也好,富饒也好,南方也好,北方也好,山區也好,丘陵也好,河畔也好,海濱也好,草原也好,戈壁也好,都有適合他種植、養殖的農作物,有適合它生長的物產。地理的多樣性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形成了物產的多樣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物產,這便是地理產品,地標產品,地道產品。一個村莊要根據其物候培植形成出屬于自己的最奇最優的原生態物產。
其次是要有科學的市場觀
1.一村一品。作為一個基層的自然行政村,不能像一個縣或者一個市一樣的包羅萬象,面面俱到,而要做到一村一品。關于一村一品的理念,我們提了很多年,但現實并不讓人滿意,相比日本、韓國,當地在一村一品的建設中,已經形成了從種植、生產、加工、品牌、銷售的一條鏈服務,一村一品已經成了長效性的生產機制、文化機制、品牌機制、市場供應鏈機制。日本村莊種植不斷更新,從而產生新的種植品種,如冰淇淋西瓜、迷你蘋果、紫色土豆等。各村新型種植模式最常見的為“移花接木”。每個村無論是品牌標志、品牌口號還是形象代言,農產品品牌的打造都為求獨具匠心。
日本農產品品牌的塑造一是做好原生農產品的品牌塑造,二是強化加工農產品的塑造。渠道上,村莊形成了農超合作,農旅融合,電商專賣,專店專賣店等穩定渠道。近年來,日本,韓國村莊利用農產品元素打造創新的文化產品。動漫手游中大量童話果蔬形象,“果蔬連連看”、“植物大戰僵尸”、“水果部落”、美食果蔬夢幻王國等。其一村一品的內函與外延遠不是農業意義的一村一品。而我們的一村一品為何成效不明顯?我們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全能全產業把村莊向鄉鎮“升格化”了,隨著行政黨委領導的改變,不同的行政指令變成了幾年一品或者一年一品,這就讓我們村莊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品牌,失去了在長時間長出來的具有年輪和獨特性的品質及品牌。最后成了喪失自己市場競爭優勢的千村一品。
2.一村一景。不管是美麗鄉村建設,或者是鄉村扶貧工作,或者是鄉村振興戰略,都有一個核心的主線,便是鄉村之美。鄉村美學是美麗中國建設中的重要部分,是人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城鄉協同發展的重要部分。鄉村作為糧食原料供養場的同時,有肩負重自然景觀,生態休復功能。讓一個村住在風景里,長在風景里,游在風景里,按一幅畫,一個景規劃一個村,建設一個村,把田園建設成大地藝術,把村莊建設成大地景觀,讓生產生活生態統領在鄉村美學的大旗下,讓鄉村的糧食場、原料場、精神切、文化切、生活場有機融合,是中國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因此我們要站到這樣的高度,尋找一村的個性、特色。務必拒絕千村一面,千人一面,拒絕千城一面的規劃師,用教科書的固定標準來繪制我們所在村莊的藍圖。小城學大城,北方學南方,國內學國外,村莊學城市,這樣便會帶來一切村莊景觀的消失,這種現象還在上演。抄襲不是景,雷同不是景,復制不是景,景的本質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獨創。郫都區近年在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探索實踐中,先后建起農產品體驗采摘園、民俗文化傳承館、特色民宿餐飲、咖啡屋等旅游項目,全力打造出了具有濃厚川西風情、農旅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基本實現了兩個比較優勢:鄉村對城市的比較優勢,鄉村對鄉村的比較優勢。
3.一村一策。策是策略,是方法,是路徑,既有既關乎一個村的發展戰略,規劃藍圖,從十四五規劃,到10年20年的發展規劃,也關乎每項具體工作的營運機制,管理機制,管理辦法。每一個村面對的自然環境,市場環境、生產環境、城鄉比較環境是千差萬別的,大一統的一個模式,要求每一個村莊機械效仿,將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變異,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要發生變化。最終事與愿違,得不償失。
“一村一策”要求基層黨委從本地經濟基礎、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因村制宜打造“一村一法子”“一村一路子”產業發展格局。鎮村兩級黨組織積極研究謀劃,建立產業項目庫,啟動生產經營類,服務創收類,異地置業類,鄉村旅游類項目,盤活當地資產,堅持“多條腿走路”,實施綠色種植、農業加工、田園旅游、農家樂等多種項目,實現農、工、旅多元化發展。在資金上,堅持整合統籌,充分運用新增資源收費資金,最大限度整合利用各級財政扶持資金,鼓勵村級合作社、村民投資入股經營,保障產業發展資金充裕。
加大新啟動項目投入,積極推行“小快靈”發展方式,克服處在偏遠地區旅游類加工類產業項目難開展的問題,實現村級產業項目“小步快跑”。做好典型示范,堅持培養選樹“一村一策”產業項目發展典型,培植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示范村,積極發揮示范村的典型帶動和輻射作用,形成強村帶弱村,共同發展壯大的良好局面。
因此,我們要以管與不管的村莊治理哲學思想,研究每一個村莊切實可行的具體發展路徑,讓每一個自然的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形成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繁榮態勢。
最后是要有科學的社會觀
1.村莊組織。基層村支部、基層村委會是基層村組織的主心骨,是基層的戰斗堡壘。近年來,戰旗村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基層村黨委村支部和管委會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作為,勇于擔當,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的結果。不管是對村級土地資源的整合,人力資源的整活,基層社會風尚,營商環境的維護,或是產品市場開發,對外的招商引資,集體經濟監管,全民致富帶動等等方面,都起到了關鍵性的基礎性的作用。沒有強大組織力,各基層黨組織和管委會是不可能建出一個美麗鄉村的,也沒有辦法,開發村莊自身的核心資源,突出村級的資源文化特色,形成國內不可取代的第一村的比較優勢。
村級組織保障要在黨委的層面充分體現黨組織的核心作用,體現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示范作用;基層組織的組織力,要體現在管委會的層面,要用行政的手段,制度化的構建管理矩陣管理模型、使管理制度化,規范比;基層組織力要體現在市場化的層面,要用企業合作、資金入股、資源入股的形式,構建經濟利益共同體;基層組織力要體現在文化道德的層面,要保持一個地方的和諧、開放,團結向上的民風民俗,讓一個地方的人民成為一道最美的風景,形成近者悅遠者來的熱情好客的鄉村人文環境。
2.村莊企業。企業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具有資源整合力、市場開拓力,民眾組織力的龍頭企業,平臺企業,是鄉村實現市場化的經濟支柱和產業保證。構建龍頭企業、骨干企業帶領小微企業,帶領村民廣泛參與的企業集群,是一個村實現資源向資本轉化,實現小散弱差的自營自主模式向品牌化、規模化提檔升級的必有之路,通過企業的紐帶,將城鄉的資本要素、技術要素、人力要素、文化要素流動起來,形成最優的城鄉市場要素配置。
3.村莊鄉賢。鄉賢是一個鄉里出生的,在精神、文化、科技、經濟領域具有示范性的楷模。在中國傳統鄉村中,鄉賢對當地文化教育和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鄉賢在本土的血脈聯系更加具有可示范性,可帶動性,更加能在文化教育經濟方面,反哺故里,推動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治理,尤其是文化治理中,大理宣傳歷史鄉賢人物的精神事跡,努力做好新時代新鄉賢的回鄉落地能量轉化工作,讓過去與現在,鄉村與城市,精英與大眾,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穩定持續的鄉村發展形態,讓普通群眾尤其是鄉村青少年能見賢思齊,提升自我,改造自我,從而推動鄉里村莊的全面發展。
4.村莊群眾。鄉村村民是經營鄉村的主體。近年來戰旗村的發展,充分發揮了主體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村民主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從房屋資產收益的增加,土地資產收益的增加,就業勞務收益的增加,股份收益的增加等等多方面提升了民眾的富裕度,從環境的美化,文化的營造,公共產品的改善,提高了村民的幸福度。
從各個渠道的再就業,教育培訓,推動了村民從身份性的農民向職業性農民的轉變,讓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一種標簽式的出生,而是一種職業,一種有技術含量的職業,一種有較高價值實現的職業。尤其是在回鄉務工青年,回鄉大學生等新型村民的培養引導上,更要有一系列的措施和條件,培養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型的職業農民。他們是經營村莊的主人翁,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新鮮血液。他們將對標異地的鄉村和國內的鄉村和世界發達的鄉村,讓故土村莊在雙循環中,走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真正做到立足故里村莊,面向全國,放眼國際的發展定位,差異定位,實現村莊長期個性發展、差異發展、優勢發展、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