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上海、武漢、鄭州、無錫等地悄悄興起一股“共享菜園”的熱潮,經營者將菜園出租給城市居民并提供技術幫助,城市居民承擔日常種植、照料并獲取土地出產的農產品。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辦公之后,“共享菜園”成為共享經濟的新“風口”,也讓“都市農夫”成為廣大市民“向往的生活”。
一種全新的休閑方式
“共享菜園”將共享經濟的核心理念引入到農業領域,搭建起城市與農村之間經濟橋梁。一方面通過將農村土地出租給城市居民的方式,既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又能夠通過“農旅融合+特色種植”,形成“農業為基礎、旅游業為引擎、服務業為支撐”的三產融合生動局面,讓農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另一方面,對長期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中的城市居民來講,認領一塊菜園,親自翻土、播種、澆水、施肥、收獲,不僅能夠忙里偷閑、放松身心,也能夠讓孩子們親近自然、體驗勞動,讓“共享菜園”成為中小學生農耕實踐教育“打卡樂園”,也進一步增進親子關系。此外,“共享菜園”的走紅,將鄉村旅游由“拍照打卡式”變為“勞動體驗式”,打破人際交流的厚重壁壘,拉近現代社會人與人的距離,開啟了城市田園生活新模式。
持續可發展的未來
當然,“共享菜園”作為一種新的業態、新風口,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規范和發展。首先,“共享菜園”作為現代都市農業的一個分支,各地要結合自身的區位特點、資源稟賦進行差異化發展,不能“一刀切”“一窩蜂”照搬照抄。其次,“共享菜園”的發展要平衡農戶、村集體還有城市租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劃分好土地、租金和農作物的利益權屬。
最后,對于從未接觸過農作物的城里人來說,種菜完全是一個“技術活”,經營者要為租戶提供優質的農具、種子、肥料等農資產品和種植指導,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讓“共享菜園”形成持續可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