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古代稱書齋,是住宅內專門作閱讀、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間。稱書齋,寓有高潔清雅之意,《說文》中記載:齋,潔也。
歷史上有名的書齋有蒲松齡的“聊齋”,杜甫的“浣花草堂”,司馬光的“讀書堂”,陸游的“老學庵”,張岱的“不二齋”,李漁的“芥子園”,袁枚的“小倉山房”......
圖丨頑玩石不全
《書齋說》里講:書齋宜明朗、清凈,不可太寬敞。中國人的書房講究的不是空間大,而是明凈,使心舒暢,太寬敞會損傷目力。窗下會引水成池,蓄養(yǎng)金魚,圍植碧草,讓齋中的讀書人可以養(yǎng)眼清心。
按禮儀習慣,尊貴客人、初次拜訪的陌生人,會在正堂里與主人相見,但知音佳友則往往由仆人引至花園書房,賓主一起進行清雅的消遣活動,如吟詩作對、賞鑒古董、品香等。
圖丨月瀆公子
與正堂當中用“整堂”家具對稱擺設不同的是,書齋中的布置,最忌諱成套與對稱,坐具與幾案講究高低錯落,各有不同的藝術化造型,這樣坐起來可以隨意不拘束,且富風雅情趣。
書齋陳設以臨窗擺放的書案為中心,因臨窗的左上方光線對人是最好的,書案后邊放一個四出頭椅子、扶手椅或圈椅。在椅子對面還放一個禪凳,總是一高一矮,圍繞著書案。
圖丨陳晉漁
書案底下往往會放一個帶滾軸的腳踏。因為人久坐的話,腿部血液流通不暢,輕則感覺發(fā)脹,重則浮腫,不利于健康,而這個帶滾軸的腳踏能起到舒筋活血、減緩疲勞的作用。
為了陳設上的簡整大方,在書房之側另設一間小小的茶室,將茶具尤其是爐、炭等雜物儲放于此,隨時供主人與朋友一起品茗長談。
圖丨榮小單
書案的對面往往放書架,書架是空透的,因為古代沒有玻璃,于是講究的人常用一個絲簾將書架蓋著,以免書上積累灰塵。陳列的多為文房之物或一些把玩之物,起到裝飾的作用。
書房的角落還會放一個羅漢床,這個床只是用來午睡或因為看書累了臨時休息一下,還可在床上放古琴,書多了也放在床上。所以,這個床是一個多功能多用途的床。
書房里經常還會放一個香幾,香幾分高矮兩種,一般是放高香幾,高度及人的胸部,上面可以放觀賞性的石頭,也可以放香爐,也可以放盆花。若還有地方,可陳設小條案一只,上面供養(yǎng)佛像),鄰近墻上可掛山水畫。
除了筆、墨、紙、硯外,還有許多輔助書寫工具以及裝飾物,如印泥、水滴、筆筒、墨匣、筆簾、筆架、筆擱等,以及菖蒲、蘭花、碗蓮、青苔、文竹等植物裝飾。方寸之間盡顯素雅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