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是大自然和人類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等,但同時這些資源又都具有脆弱性,易遭到破壞,破壞后無法恢復的不可逆性。因此,在規劃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是各種資源的保護措施,是人與自然交互關系的過程,保證在不影響其長存性的基礎進行合理的開發。
旅游規劃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
體驗設計須要對地形特點和發展進行深度的勘察,根據人的體驗,合理利用景區資源,將民俗風情、特色文化有效融合創建場景空間,遵循場地環境的生態性和原生性,科學布置項目節點及業態提升旅游者的體驗。
不同的地形地貌、資源條件,體驗設計突出當地的文化原真性、旅游趣味性、舒適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將人工美與自然美高度統一,做到順應自然,點染自然,帶給旅游者異質體驗和非凡感受。
2、因人制宜原則
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是體驗設計須要考慮的前提,根據不同人群、在性別、心理、年齡、區域、文化等層面體現場景環境在旅游過程中感知性、理解性、參與性,這是體驗旅游設計的關鍵所在。同時,創設讓旅游者以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的場景,體現出新鮮感、親切感和滿足感的情景,這是體驗旅游設計的價值所在。
在體驗設計中有“千里來尋故里,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感觀,旅游者在游玩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涌現出責任感、歸屬感和成就感,這是體驗設計目的所在。從旅游者動機出發,滿足旅游者游覽中身體、心理、精神上的需求,在體驗中獲得愉悅與滿足。
3、因景制宜原則
按照美學和心理學的原理,通過科學設計和游道組織,將景區最美、最精華的部分充分展示出來,讓旅游者在游覽中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日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的快感和峰值體驗,揚景之長,避景之短,應選擇最佳的觀賞點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體驗設計的最大價值在于讓旅游者可以不同角度發現、感受、提升景色的美,情景共振。
由此,要做到將景區的不同的景點、景道、景面布局要富于變化,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步移景異,通過設計做到有入景,入景要新奇,引人入勝;有展開,展開有驚喜,起景、前景、主景、后景亮點變換不斷,驚喜不斷;有高潮,高潮在興致最濃之際有驚險有刺激有尖叫;有結尾,結尾應明快、響亮,留下深刻記憶,讓人感到“余音繞梁,回味無窮”。
4、因時制宜原則
立足景區全程總體游覽時間,旅游服務設施也根據體驗的時間間隔在游線上次序分布,以滿足旅游者對游覽舒適度的要求,游線設計中有效取舍景點,打造2小時精彩游覽線,形成分為開始有震撼、10分鐘有興奮點、20分鐘有驚喜點、30分鐘有高潮點、60分鐘有游憩點的精彩2小時游覽。與此同時,需要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氣候、白天晚上的時效性設計打造不同的特色景觀、特色體驗,如夜旅游,夜景觀、夜活動、夜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