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劇場作為鄉村文化的活力空間和文化載體,重在傳遞本土文化,連接人與人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共鳴。基于此,打造一個極具創意的鄉村劇場,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市而變、與時俱進。
No.1天然場所
1、浙江松陽竹林劇場
坐落于浙江一千多海拔的松陽縣葉村鄉古村落橫坑村,被漫山的毛竹所覆蓋。毛竹林是當地的產業基礎,也是當地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資源。
毛竹韌性極強,且下彎一定程度依然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于是在較平坦的空地上,將四周毛竹井然有序地拉下,圍合出一個穹頂,便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竹林劇場。
劇場時常會有音樂會、戲曲表演等不同形式演藝活動。同時,可以供人們休憩、娛樂、休閑。
2、意大利山崖天然劇場
意大利Cefalu地區有一處山崖,很是壯觀。于是以大自然為背景,除了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之外,設計團隊還對該地區的歷史、人造景觀的結構特點以及山崖的地形和現有環境做了仔細分析,并將這些元素融入到此次的設計中。
該項目中劇場的設計方案是之前舉辦的設計競賽中的第一名,場地中的大部分結構質量都比較輕,加上多種當地傳統的文化元素,使得整個場地看起來古典大氣。
隨處可見的石灰巖將場地半邊包圍起來,像采石場的一部分,沒有經過任何人工修飾的綠色植被在巖石中間生長起來,一切都是最自然的流露。
3、比利時水景雕塑舞臺
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以西61公里左右的霍倫德里斯(Hollendries),有一處名為sintarnolduspark的古老公園。它建立于19世紀末,因獨特天然泉水而聞名。現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公園內,新增這樣一處景觀:它是休閑建筑,也是舞臺場景,還是引起游客們反思水在景觀中重要作用的雕塑。
舞臺外形呈半橢圓的穹頂結構,建材選擇具有較高耐水性且顏色深淺不同的雪松;內部復雜、精密,通過隱藏的相互連接的水管、人造花灑,形成滴答滴答循環落水的效果。
奇特的是,這些落水聲,在半穹頂內由于圓頂形狀產生了回聲,高低不同的滴答聲,好似形成了一種自然的動態音效。
半穹頂的前方有一片平坦區域,既可以供游客們玩賞嬉鬧,又可以進行舞臺表演,舉行慶祝活動等等。
No.2功能性場所
1、斯科爾巴劇院廣場
斯科爾巴是斯洛文尼亞最古老的小鎮普圖伊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近幾年的城鎮化導致通行道路不均衡發展,村莊缺少清晰的公共地面布局。項目決定建立一個村民活動中心和社交空間。整個項目,從最初的構想到完成,都是由居民本身的積極性驅動的。
在空地的中心放置三角型表面,以此將鋪砌的表面與草木環境分開,定義了未來的社交空間。
地面采用狹窄的通道連接道路,兩個幾何形狀的鋪裝略微傾斜,從而使活動空間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并將所有用戶的視線引向中心。
增加小教堂和看臺,創建一個內向的鄉村廣場。
通過均勻的平面截斷升高,形成虛擬屋頂的結構形式。
整個結構均由白色混凝土制成。簡單元素和大體量的結合,創造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空間。
2、愛沙尼亞夏季劇場
這個戶外劇場是為愛沙尼亞夏季的12出表演所建立的,希望營造出私密,舒適的空間,建立觀眾與演員的直接聯系。設計將舞臺本身做成景觀,與公園、樹木、池塘融為一個整體。
其輕盈的木質造型能滿足舞臺燈光多變的效果。材料選擇上,建筑師選擇了50*50mm的木條,非常好的天然材料,易于拆卸,并在未來有無限的使用可能性。舞臺面積280平米,配置420個觀眾座位,12場表演結束后,舞臺將被拆卸。
3、巴西圓形多功能舞臺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一所天主教大學校園內,有一個圓形可自由移動屋頂的多功能舞臺建筑。它的跨度為17X12米,總覆蓋面積為200平方米,設計師以竹為原料,通過使用物理模型和計算機模型進行交互,在屋頂采用彎曲和緊縮效果較好柵格網格混合竹結構,既能承受外部較大的重力,又能以兩個豎立的腳架實現支撐功能。
屋頂內的柵格模塊以相距0.5m重疊不連續排列,巧妙實現了舞臺內空氣流通和自然采光效果。另外,屋頂外部材料是帶有預應力(丙烯酸)膜,可以有效防止日曬雨淋。
整個舞臺涉及移動式預制模塊、全景網格和移動升降裝置等,組裝過程不需要起重機和重型設備,建造過程也是完全可拆解的。因此,有人稱它的生物基質超輕型結構系統可與先進聚合物的現代符合結構相媲美。
自舞臺建立以來,這里不僅常常舉辦活動、表演、講座,還是很多學生或大學工作人員戶外休息和閱讀的休閑場所。
4、美國創意生態舞臺設計
PickathonMusicFestival是起源于1999年,美國一年一度的主題體驗音樂節,其堅持無廢料、無塑料的生態可持續的觀念,催生了這個充滿創意的生態舞臺。
舞臺是由520個木制回收運輸托盤和6000個螺絲釘搭建而成的,高度在40英尺x60英尺(約12.2米x18.3米)左右,以蛇形彎曲形狀展開。
整個舞臺,從背景、座位到裝飾,都由這些可回收木制托盤組成,簡潔質樸,濃濃自然鄉風撲面而來,藝術性十足。
更值得一提的是,Pickathon主題音樂會結束之后,整個舞臺沒有留下任何廢棄物,這些木制運輸托盤又回到了運輸產品線,完成它的日常運輸工作。另外,舞臺運營期間采用太陽能、堆肥設施及回收裝置等,充分保證了整個舞臺的生態可持續性。
5、芝加哥“蕭城”劇院
芝加哥“蕭城”劇院是RagdaleRing設計競賽中的一個作品。競賽要求參賽者去重新設計一個芝加哥藝術社區里的霍華德·范多倫·肖的1912年表演場地。“蕭城”劇院這一作品引用Shaw的建筑特點,同時創造一個聲學放大的表演場地。
該項目由二十個靠墊和一個木盒子組成,這一設計起到了雙重目的,既容納了這些靠墊,又用作戶外表演的舞臺。項目起名為ShawTown,形式簡單但融入了豐富含義。
靠墊的幾何形狀是設計師建筑設計里經常使用的圖案,從中提取部分分離的結構來構成迷人的形狀,從而鼓勵人們與建筑進行相互交流。
對于這些靠墊,你可以騎、踢、擁抱、躺或依靠,鼓勵游客在對設計師所設計的建筑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仍能從中發現設計師設計的建筑的影子。
舞臺設計前面部分采用簡單的幾何形狀,包括雛鳥輪廓,構造裝飾,和三個分組的重復。
No.3符號性場所
西班牙Mallabia小鎮劇場
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Mallabia小鎮廣場,是一個多功能場所。
項目并不是去創造新空間,而是要恢復象征性空間的特殊意義。
將廣場更新擴大,讓更多的人去使用,為不同年齡的用戶提供休閑空間。
項目包括表演座位和兒童娛樂設施。
通過更新傳統空間的用途,生成符號性場所。從它們的品質、傳統、風景或記憶中提煉空間。
No.4探索性場所
1、江西萬安夏木塘村“Q村劇院”
江西萬安夏木塘村“Q村劇院”是同濟大學團隊參加“2018年第三屆國際大學建設競賽”的設計作品。
從露天小劇場的概念出發,探索劇場空間模式與鄉村公共行為的多種可能。
形成多功能的復合空間:表演、游戲、聚會、放映、展覽等。
用當地的竹子建造,結合聲光控制系統,提供交互式體驗;配備太陽能落地燈和噴霧冷卻裝置,改善微氣候的同時打造舞臺效果。
2、荷蘭LOUD SHADOWS
LOUD SHADOWS是專注于用塑料充氣膜建造“氣泡”形態Plastique Fantastique建筑工作室為2017年Oerol藝術節在島上森林打造的臨時舞臺,為荷蘭作曲家、聲音藝術家Kate Moore、古典演奏組合TheSoltz以及當代舞蹈公司LeineRoebana共同呈現出一個藝術表演創造的實驗性舞臺。
LoudShadows主體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白色的氣泡、一個全透明氣泡和一個白色透明相間的圓環。設計師考慮了位于Terschelling島上Formerum森林內該地區每一棵樹的特殊位置。LOUDSHADOWS的每個元素都集成到其環境中:第一個透明的球形舞臺被一棵樹刺穿,而第二個空間(乳白色的半透明的舞臺)被擠在樹枝之間,并處于陰影的投影之下。連接兩個階段的環環繞松樹和橡樹,在其空隙中形成第三個空間。
得益于利用了塑料薄膜,三個相連的建筑組件都呈現透明、輕盈的狀態。它們也能夠隨時被移動位置。坐在“氣泡”內的觀眾不僅可以在獨立的空間內觀看演出,同時也可以欣賞倒映入氣泡內的外部自然景色。
No.5文化性場所
江蘇愛園鎮可拆卸裝置劇場
愛園鎮是種果樹的小鎮,梯子是每家每戶最重要的生產工具。
梯子作為一個本地的文化符號,大家共同攜帶工具與材料一起建造或拆除這個可拆卸裝置劇場。
可拆卸裝置劇場擁有一個有生命周期去適應村民生活的轉換——農忙與閑適。
梯子是鄉村生活的日常,從農具到劇場是日常的活躍和升華。
No.6精神性場所
1、山西沁源老漢洪溝村劇場
山西省沁源縣老漢洪溝村舊村莊中只有四名居民,但古村落建筑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遺址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院子外面的刺槐,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像神一樣守護著村莊,是老村子的精神場所。
設計師將場所的新功能設置為鄉村紀念堂和小型劇院,并設計了一組紅色的傘狀結構。
當代建筑和藝術語言的使用構成了新舊之間的對話。
2、愛沙尼亞森林舞臺Ruup
在愛沙尼亞的沃魯縣,一片森林空地被重新利用為沉思、放松以及適合社交活動的空間,通過設置了三個巨型的木質揚聲器,原本稍微安靜的聲音,比如鳥兒的啁啾聲、或樹葉沙沙響都會被放大,更清晰的呈現給附近的拜訪者。
這個名為Ruup的項目是由愛沙尼亞藝術學院的一群室內建筑系學生創建,學生的設想是希望在這里打造一個森林閱讀間。
整個裝置直徑整整超過三米,所以內部空間頗為寬敞,并能同時容納不少人。或坐或躺、或閱讀或休息皆可,又或者當作戶外教室使用、甚至可以在這里舉行小規模的文化活動和音樂會,同時還可以給流浪者和徒步旅行者提供一個相對溫暖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