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3億人,銀發經濟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中人口規模巨大現代化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與此同時,鄉村振興作為另一項國家戰略已卓有成效,但部分鄉村面臨硬件良好、山清水秀卻行人稀疏的現象。銀發人群自主時間長、經濟基礎好,大多來自鄉村,對鄉村有較強認同感,故鄉村振興和適老化融合發展擁有較好的基礎。
鄉村振興和應對人口老齡化都是國家戰略。鄉村振興已卓有成效,民宿火熱、特產暢銷、農事體驗出圈……但鄉村振興的文旅消費和景區旅游一樣,都是假日經濟,只有120天左右的旺季,剩下的日子則面臨著空置率高的運營難題。與此同時,老齡化人口尤其是60歲—75歲之間的非失能老人身體狀態好、自由時間長、消費能力強,且大多有過鄉村生活經歷,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
如果能夠推動老齡人和鄉村振興的文旅消費場景友好融合,一來可實現鄉村文旅淡季不淡,二來為老年人找到了自然條件更好的康養之路,三能夠調節城鄉之間諸多方面的不平衡。實現鄉村振興和適老化融合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五個友好”問題:環境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前提;配套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信心;科技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保障;市場主體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動力;監督評價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支撐。
一、環境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前提
鄉村有金山銀山的環境優勢,這種養老環境是城市不可比擬的。例如五指山作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所在地,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0000個以上,聽著鳥叫蟲鳴,看著郁郁蔥蔥,嗅著自然芬芳,美好的大自然就是最好心理按摩師。城市的老年人下鄉養老不但享受到了更好的自然環境,更為城市資源擠壓做了紓解,還可通過城市房屋出租獲得一定收入。
二、配套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信心
環境友好是老年人深入鄉村養老的前提,但成熟的配套才是根本信心,對生命安全負責的醫療保障是老年人選擇鄉村養老的第一因素,尤其是對心腦血管等應急疾病的緊急處理保障。這并非要求每個鄉村都配備三甲醫院,而是需要鄉村在緊急救治培訓和老年常見突發病等保障方面下功夫。例如五指山推行“候鳥”人才工作站計劃,吸引心腦血管領域胡大一等專家定期來康養的同時,促進其采取專家門診、專題講座、一對一帶徒等方式,為當地醫療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這就為如毛納村等鄉村推動適老化醫療升級提供了保障,解除了老年人鄉村養老的后顧之憂。
為更好提供鄉村適老化升級配套,建議普惠養老體系引入鄉村振興的圖譜中,既可降低城市養老的成本和擁擠,又可統籌城鄉養老資源配置,同時促進在地就業和返鄉服務創業。當然,配套友好不僅包含硬件和醫療配套,人文關懷的配套亦不可缺,讓老年人感受到有溫度、有暖度的人文配套服務才是他們留下來的根本條件。
三、科技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保障
應對人口老齡化,更深層次的方法應該是在供給側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保障。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退化是不可逆的自然現象,有時他們享有追求美好生活卻以力不從心,科技創新將為適老化升級提供助力。例如北京京騎文化公司研發的助力自行車產品,通過力矩計算匹配電能輸出助力騎行,可大大降低老年人騎行的體力消耗,是老年人出游的友好產品,讓他們能夠在田間地頭“老夫聊發少年狂”。此外,睡眠監測式床墊、穿戴式防摔倒安全氣囊、安全監測手表等科技設備也在助力適老化設備升級,使得遠在異地拼搏的兒女隨時可以監測父母的健康數據,所以科技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保障。
四、市場主體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動力
老年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們應該享受到更多社會保障的紅利,但他們不是互聯網的原住民,面對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難免有些不適。這就需要市場主體發揮友好服務能動性,做好文旅鄉村養老產品的模式研究和宣傳引導,讓更多老年人能夠了解到哪些農文康旅產品更適合自己。因為鄉村振興和應對老齡化都是國家戰略,社會屬性、服務屬性突出,建議政策上予以這類市場主體更多支持和幫扶,助力此類市場主體更好打磨產品、創新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文康旅融合。
五、監督評價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支撐
鄉村振興和適老化融合中,老年人是消費主體,鄉村是消費場景,市場主體是產品提供方,還需要監督評價機構的參與才能推動該系統的完善。標準的制定、榜單的排名和指數的發布均有利于該系統的健康發展,建議相關政府、研究機構和以企業為核心的協會組織等可推動監督和評價機構的完善,這是適老化升級大環境的根本支撐。
鄉村振興和應對老齡化是兩個大課題,破題不易,但只要企業主體、政府、協會等社會組織等多方攜手努力,相信推動鄉村振興和適老化高質量融合發展終將找到完美的契合點,走出可持續、可復制的產業發展模式,讓老年人在鄉村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尊嚴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