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揚州曾有“園林甲天下”之譽,其中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要數個園了。個園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并加以改建。園主“性愛竹”,清代袁枚有“月映竹成千個字”之句,故名“個園”。
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庭院為依托的住宅園林,相傳出于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該園處處入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中建筑錯落有致,有駐足,有貫通,有過渡,功能各異。宜雨軒、抱山樓、拂云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筑,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常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
個園南區大片建筑是典型的維揚大戶人家住宅。由住宅進入花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月洞形園門。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中部有二池:東池以小橋劃水域為二,池南桂花廳,面闊三間,單檐歇山,是園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處;西池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為竹林。園北有長達十一間的二層園林建筑,即“抱山樓”,登樓不上樓梯,而由湖石假山石蹬攀援而上,趣味無窮。
宜雨軒則是最具江南玲瓏剔透風格的花廳建筑,四周一式落地明造,光線通透,四周景物一覽無余,竹影與雕樓交相輝映,充滿詩意。個園設計者將四季假山設置在一園之中,人們可以隨時感受四時美景,并周而復始,頗具“壺天自春”之意,山水畫的南北之宗,被巧妙地統一在了一個園子里,這在中國的園林建筑中實屬孤例。
個園最著名的是“四季假山”。春景在桂花廳南的近入口處,沿花墻布置石筍,似春竹出土,又與入門處的竹林呼應,增加了春天的氣息。夏景疊石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有一曲橋直達夏山的洞穴,即使炎熱的夏天,人們步入洞中也會頓覺涼氣襲人。
秋景用黃山石堆疊而成,每當夕陽西照,整座山體灑上一層黃金,此時登臨,滿目金秋。冬景在東南小庭院中,用的是色潔白、體圓潤的宣石(雪石)堆疊,背靠高墻,幾乎終年不見陽光,遠遠望去似積雪未消,又在南墻上開四行圓孔,利用狹巷高墻的氣流變化所產生的北風呼嘯的效果,形成冬天大風雪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