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中國古人的精神家園,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古人認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
祠堂除了宗祠,家祠,支祠等常見形式外,還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專祠以及特祭祠。
何為家祠?
家祠,為合戶之祠,又稱家廟,是徽州人在宅第前廳正中的隔斷處擺放祖先遺像的地方,是常年祭祀和進行禮儀活動的場所。其代表祠堂如下:
南屏慎思堂
家祠是徽州人在宅第前廳正中的隔斷處擺放祖先遺像的地方,是常見祭祀和進行禮儀活動的場所,表達人們對祖先的尊敬,追慕之情。
何為宗祠?
徽州的祠堂有宗祠和支祠之分,宗祠是每一族的后裔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一個村落的姓氏只有一個宗祠;支祠是一族內各方祭祀各房的直系祖先所建的祠堂,支祠可能有多個。一個家族,一開始時建有總祠,后來各支派人丁興旺又各自建有支祠。葉氏宗祠,即敘秩堂,葉氏支祠,即奎光堂。其代表祠堂如下:
葉氏祠堂
葉氏宗祠,即敘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南屏葉姓始遷祖是葉伯禧,元朝時由祁門縣石馬山遷居至此。
何為女祠?
祠堂內一般是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明清時期,在徽州有的宗族興建了女祠,“專奉女主”。其代表祠堂如下:
棠樾鮑氏祠堂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女人是與祠堂無緣的。縱觀全國各地的祠堂都無一例外的禁止女人進入,但棠樾有個專門為女性修建的祠堂——清懿堂,清懿堂建于清代嘉慶年間,由鮑啟運修建。明清時期正是鮑氏家族的輝煌時期,外出經商做官的男性不在少數,家中只剩下女性勤儉持家、貞烈守節。當時鮑氏家族的貞節烈女竟達到59人,她們為鮑氏家族的興盛發達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封建社會實乃鮑氏的一大驕傲。
何為專祠?
專祠是指為特定的人或神設立的祠宇。古代有大功德于民者。得封神號專立祠廟。其代表祠堂如下:
“世孝祠”始建于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是鮑氏家族二十四世孫鮑志道所建。用以專門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
何為行祠?
行祠,專祭祀某名人的,立祠處又不是名人故里,遂稱行祠。其代表祠堂如下:
吳王行祠
后人為紀念孫權,于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635年)在行宮原址上修建吳王行祠。行祠內供奉有吳主孫權及張昭、周瑜、魯肅、諸葛瑾、呂蒙、陸遜、徐盛、丁奉等八位東吳名臣塑像。因歷史原因,行祠兩度被毀,現存吳王行祠復建于1993年。
何為特祭祠?
特祭祠:凡大祠堂,都少不了兩座附屬建筑,一是文昌閣,二是特祭祠。特祭祠是供奉那些香火不續的先人的。其代表祠堂如下:
何為雙姓祠?
雙姓祠就是一個祠堂供奉兩個姓氏的祖宗,十分罕見,但是存在。其列舉秦符祠堂如下:
以上為秦符宗祠,雙姓合祠極為少見,相傳,環砂村河對面的傅家旮旯是傅姓聚居地,傅姓衰落后,族人陸續遷居環砂,因傅家人為人和藹,待人寬厚,深受村民愛戴。傅家想修祠,苦無地皮,程姓乃讓其在程姓“徐倫堂”后續建一間,為程、傅姓二族宗祠。
中國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綜合體現,有著歌頌英烈先賢、弘揚正氣、強化家族意識、延續家族血脈、維系家族團結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