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為何寺廟旅游在90后00后中爆火?”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于是思考:新時代寺廟旅游的主力軍是否已經由老年人群體開始轉變為年輕人群體?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去寺廟旅游,現在已經悄悄在年輕人當中流行起來,他們正成為點燃寺廟旺盛香火的主力軍。
1、寺廟旅游的爆火
曾經的年輕人堅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然而這屆年輕人開始信奉“我命由天不由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年輕人“仰臥起坐”式的生活寫照
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年輕人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考研考公的內卷,職場上的PUA,“摩擦性失業”等,三年疫情更是加劇了這種壓力盛行。當代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寫照,用一句話來概況,可以說是“擺又擺不爛、卷又卷不贏、躺又躺不平”。
無時無刻的內卷,消耗了年輕群體的斗志和青春年華,磨平了個人的銳氣。所以現在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偏向于“低欲化”:既然不能像上一代那樣“努力就會有回報”,那么不如平穩地度過一生。
(二)寺廟文化對年輕人的吸引與共鳴
不同于依靠舶來文化興起的主題樂園,寺廟類景區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理念鑄就而成的,在宗教文化宏大的敘事背景中,維系著中國人世代承繼的寺廟“情結”,串聯起中華歷史文化發展的骨骼和脈絡。
中國的寺廟建筑是佛、儒、道三教的結合,寺廟文化同時也象征著中國濃郁的歷史文化。走進兩千多年的歷史,洞悉人間滄桑的歲月,隨著撲面而來的古樸氣息,不如香火鼎盛的寺廟圣地。感嘆巧奪天工的古代建筑;凝眸栩栩如生、琳瑯滿目的壁畫;傾聽輕吟梵唱的微妙禪音。
寺廟一般都處于深山,避開了繁雜。寺廟文化存在于現在,不僅是一種信仰,很重要的便是那種脫俗的撲面感,讓當代年輕人覺得寺廟是對心靈的一種洗滌。這讓他們產生了共鳴,于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影響下,他們效仿古人“深山悟道”,希望能通過寺廟旅游松緩緊張的神經、獲得短暫的超脫。
(三)玄學精神寄托相信相信的力量
“寺廟旅游”和“相信換了頭像能獲得好運”一樣,都是一種玄學的精神寄托,本質上也可以說是一種內需的安慰。從錦鯉楊超越、你終碩、語文樂、正峰蓮花、暴富金錢豹等,再到最近網絡爆火的捧花劉亦菲,可以看出年輕人相信玄學的心毫無變化······
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心理學角度上看,“相信換了頭像能獲得好運”是與波麗安娜效應(Pollyannaprinciple)相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人腦喜歡關注積極的信息。所以不管是轉發圖片、換頭像,還是去寺廟,年輕人都是想給不安、浮躁的心情找一個棲息地,且他們相信相信的力量。“上岸前先上香”“做題作弊不如做法”便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他們的生活哲理。
于是,他們在做題與作弊之間選擇了做法,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
2、寺廟旅游火熱新啟示
年輕受眾的崛起,為以往依靠佛法感召力來獲取收入,從而維持運營的寺廟類景區延展出了更廣泛、更多元的利益空間;為文旅行業經濟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驅動著宗教文化資源的現代化開發,寺廟旅游的市場前景變得更加令人遐想。
宗教在中國二千多年的滲透,幾乎各個名山大川和歷史古跡都有寺廟等宗教建筑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時至今日,全國有佛教寺廟33000座、道觀8200座,遍布全國名山和名勝。寺廟旅游自身多業態的經營轉變和綜合服務的升級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體現著國家對宗教文化資源管理和統籌的能力。如今寺廟旅游在年輕人群體中的火熱,對于文旅產品的開發帶來哪些新的啟示呢?結合年輕人的特點,讓我們來看一看。
(一)首先,文化內涵是永遠的核心
仔細想想,再好的名山勝水,都需要文化內涵來加持,不然就是“美則美矣,未盡善焉”。文化內涵才是旅游的核心,也是整個文旅產業的精髓。但對于文化內涵來說,并不是文化資源的堆疊,它往往沒有一定的實物資源依托,而是要把它們當作素材,由表及里,抓住文化內涵,輔以創意者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幫助游客理解,將文化內涵外化到產品上,從而塑造主題文旅產品。一如寺廟里古色古香的寺院飛檐,美的不僅僅是建筑本身,還有它所代表的文化涵義。
(二)其次,文旅要有支撐產品
在體驗經濟大行其道的如今,單方面的展示展覽已經失去對大眾的吸引力,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喜歡創新,喜歡深度體驗,體驗性、參與性、娛樂性的支撐產品才是旅游目的吸引他們的關鍵所在。依托寺廟這類具有深遠符號意義的有形載體,去逐漸升華旅游產品的精神性,從而引導游客去追求更內在的文化體驗,也恰恰貼合了當前文旅不斷向內容創造、向精神挖掘的一種趨向。
比如杭州永福寺開了一家名叫慈杯的咖啡店,將西方咖啡與東方文化相碰撞,在各社交媒體頻頻出圈。“慈杯”,取自“慈悲為懷”的諧音;看產品,美式叫“滌煩”、拿鐵叫“停雪”,還有一個叫“隨緣”的產品,抽到什么喝什么,堪稱寺廟版的咖啡盲盒,喝的就是一份“佛緣”。
再者,產品加上科技的加持,更加縫合年輕人的需求。前不久ChatGPT大熱,北京龍泉寺就啟用了互動機器人賢二機器僧,寺廟還為其開通了專屬微博,很多年輕人通過微博與其互動。因此,龍泉寺還被外界稱為“IT強寺”。另外,小度也曾在少林寺亮相“學功夫”,同樣吸粉無數。
(三)最后,多點立足形成輔助發展體系
文旅產品天然具有多元映射,能為主題產品和文化內涵的顯現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氛圍渲染,比如旅游節慶策劃、特色餐飲、文創產品設計、旅游標識解說系統等等。
比如少林寺早在2008年網購還不是特別普及的時候,少林寺就在淘寶開設了一家名為“少林歡喜地”的網店,經營佛教用品、武術用品等。如今,少林寺更是直接搞了一個“少林”APP,開設文創版塊,售賣書籍、文創、保健品等各類產品。從1997年到2020年,嵩山少林寺申請的商標已經達到666個,涉及少林禪茶、少林素餅、出版公司等各種生意。
中國文旅業已進入度假大時代,寺廟旅游的行業優勢十分顯著。聽經問法、浴佛、食齋、同住等沉浸式禮佛儀式,都是眼下年輕人最為關注的旅游產品屬性。未來,寺廟類景區可在研學、親子游、組團游、露營游等方面,展現出更大影響力,開啟寺廟旅游新時代,從而更好地“以禪塑旅”“以旅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