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閑街區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間,不僅是一個城市重要的商業活動活躍的空間,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和社會交往場所。隨著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的陸續推出,旅游休閑街區已經成為新興的旅游吸引物,節假日期間“人從眾”的現象屢見不鮮。
具體來看,一個優秀的旅游休閑街區具有以下畫像特征。
畫像一:開發模式多元化
旅游休閑街區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節點和供給空間,城市旅游業的發達程度對于街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依托不同城市發展脈絡衍生出眾多街區類型。可將旅游休閑街區的開發模式概括為以下六種。
(一)依托商圈建設的歷史文化街區。
此類街區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帶,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街區以展示和售賣最具城市代表性的傳統商品為主要特色,是傳承城市傳統商業文化的典范。此類街區內“老字號”店鋪集聚,依托城市傳統商業壯大的地方特色品牌匯聚一處,以老字號與傳統商品制作工藝等為代表的商業文化遺產得以保留和傳承,在提供城市市場群體物質消費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客群的休閑消費需求和精神文化消費。
(二)逐步“網紅化”的歷史街區。
這里的“網紅化”意為隨著新型消費品牌的不斷涌入,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百年老街重新煥發商業活力,也為街區帶來了年輕、時尚的消費者。歷史與潮流的碰撞使其成為時下最為熱門的消費經典。
(三)景區化設計的旅游休閑街區。
此類街區在開發或改造階段均進行過景區化的規劃設計,并在整體開發運營過程中以A級旅游景區建設標準為參考,全面提升街區休閑環境、服務品質和休閑娛樂水平,更加注重文化融合,對于游客具有極強的旅游吸引力。
(四)創意產業聚集的文化創意類街區。
這類街區與文化資源緊密相連,一般位于某種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街區,如天津市楊柳青古鎮和江西省景德鎮。它們大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形象,是集生產、交易、服務、休閑等為一體,且對外界產生一定吸引力的的多功能街區。
(五)場景化復原的室內街區。
此類街區依托于某一歷史時期的時代元素搭建室內場景,引領大眾的懷舊浪潮,采取室內場景搭建的街區代表有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北京的和平菓局主題街區以及上海的“城市集市”,生動還原了大唐盛世以及20世紀70、80年代北京和上海的生活場景。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城市的快速發展,街區的發展模式將不斷趨向多元化。
(六)以休閑空間營造為導向的傳統生活街區。
該類街區大多都位于城市老城區內,街區的主要訪客均以本地居民為主。例如,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八坊十三巷街區,內部仍舊保留著較為傳統的肌理與風貌,使本地特色的居住文化與生活方式得到傳承。街區既保留了傳統的特色居住空間,也留存了大量的文化和休閑價值,激發街區內生動力、增強社會參與、釋放景區潛能,充分協調街區吸引力和老城開發之間的關系,適宜開發生活民俗與休閑度假類旅游產品。
畫像二:業態調控規范化
我國的街區經歷了由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演化到商業步行街區,再到現在多元形態的旅游休閑街區的演變過程,在此過程中,旅游休閑街區的發展受到來自社會環境、經濟技術和消費需求等各方面的影響,這些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作用并根據環境不斷進行調整,進而形成疊加效應共同促進街區的發展與繁榮。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街區從最初的住宿和交通功能,逐漸衍生出經濟交易功能,商業業態是經濟功能最基礎的表現。
伴隨著商業的集聚與競爭,這些街區又向專業化街區和多元化街區演進,逐漸出現了集多種業態于一體的旅游休閑街區。值得注意的是,街區在業態演化過程中始終存在業態布局不夠合理,業態較為單一的弊病,旅游休閑街區在提煉主題發展元素和挖掘自身獨特歷史文化等方面力度不足,由外引進的新業態引發街區產品同質化問題,在業態種類上也以餐飲和商品零售業態為主,過度商業化導致業態陳舊、無特色商品泛濫等現象,無法展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文旅消費及其他體驗性業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街區業態消費項目和旅游產品品質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旅游休閑街區等級劃分標準》標準進一步明確了旅游休閑街區的業態布局以及應包含的業態種類,進一步規范了街區業態的開發和經營方向。城市旅游休閑街區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綜合體,賦予街區在購物功能之外更多的休閑體驗,在發展過程中將多元文化融入消費者的體驗中。
如安徽省合肥市罍街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街區元素融合,將商業體打造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場所,創造出文化、旅游、商業合作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進一步加強文化與商業的兼容性,充分關注文化表達和文化氛圍的營造,為旅游休閑街區賦能。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引導下,旅游休閑街區成為各地深化文旅產業融合、豐富旅游產品供給、豐富旅游互動體驗、提高旅游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引擎。
畫像三:消費市場特色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城市經濟轉型升級,逐步由生產向消費轉變,收入的持續提高刺激了大眾的消費欲望,不斷提高的文旅消費需求促使個性化、時尚化、品牌化以及體驗式消費快速增長。旅游休閑街區作為城市空間的基本構成單元,在拉動城市旅游消費中起重要作用,從眾多街區的演化發展來看,在人口密集、經濟較為發達的旅游城市,街區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市場,城市旅游的發展對街區的影響巨大。旅游休閑街區除了要充分滿足游客的需求以外,還要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
旅游休閑街區依托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并融入新型消費功能實現更新與再生,開放式、傳統與現代交融、商業與文化并蓄的街區發展新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其旅游消費價值不斷被挖掘從而獲得了更多的發展契機。在面對客群快速迭代的消費需求時,主題化、特色化將會更加鮮明。
江蘇南京夫子廟、浙江杭州清河坊、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圍繞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文化主題打造IP形象,充分利用歷史文物建筑與非遺文化完善街區旅游品牌。又如,浙江省寧波市老外灘街區深入挖掘城市文化遺產和老外灘歷史底蘊,并將其與現代科技、現代商業有機融合,探索“文化+商業+創意”等多形式跨界聯動,構建起消費新場景。
旅游休閑街區是城市刺激消費的新端口,貫穿著城市的景區景點以及歷史建筑等文化場景,而特色化開發則是旅游休閑街區發展建設的核心導向,更是展示和體驗地方文化的載體。旅游休閑街區需要迎合動態變化的旅游消費市場,更要通過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做好極具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加快業態轉型升級,以承接快速更新的消費需求。
畫像四:旅游體驗沉浸化
在體驗經濟時代,旅游消費者渴望通過互動體驗獲得愉悅感。旅游本身就具有強烈的體驗經濟屬性,這也與當下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的轉變態勢相契合,而體驗經濟與旅游休閑街區恰是相伴而生的。街區訪客作為需求方,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大眾消費模式,跳脫出傳統消費的禁錮轉而開始追求個性化與體驗化的消費項目。旅游對象的分眾化致使街區業態布局產生巨大變化。
旅游休閑街區作為供給方,需要根據城市發展脈絡以及文化主題對街區景觀設計、場景動線、文旅產品融合、核心吸引物、運營管理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系統全面的規劃,并針對不同客群開發街區業態,提供最終體驗并充滿感情的力量,給旅游消費者留下難以忘卻的愉悅記憶。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場景+消費”的方式越來越多地被用于商業展示,沉浸式體驗也成為文旅演藝、實景娛樂等行業的發展熱點。為用戶打造沉浸式體驗感被越來越多的街區空間運營商所重視,通過在街區融合更多復合型、更具驚喜感的體驗內容,如以生態藝術、主題街區、沉浸式體驗或街巷情懷等多元場景,強化場所與消費者之間鏈接,在滿足街區消費者對時尚、潮流、個性需求的同時形成自身獨特的亮點和記憶點。
例如,福建省晉江市五店市傳統文化旅游區通過開展美食市集、創意市集,配套樂隊演出、非遺演出、光影秀等多種形式,挖掘街區沉浸式體驗與夜游潛力。沉浸式旅游體驗將引領旅游休閑街區的發展,形成以文化娛樂為引擎,以休閑商業為依托,以社區生活為配套,以旅游娛樂、休閑商業、文化創意、沉浸式體驗為核心功能的多元街區。
畫像五:空間布局生活化
伴隨城市化的推進,移動互聯網和O2O平臺的高度普及,快節奏的生活讓原本的靈動生活逐漸消失,人們逐漸開始厭倦和摒棄機械重復的乏味生活,重新回歸真實的生活和自然消費需求,而回歸生活本質成為文旅行業的發展主導。而能夠滿足當代大眾對本真性表達與感知的需求,具有一定文化底蘊且能滿足休閑、旅游、商業,以及居住的多元需求的旅游休閑街區成為當下大眾追尋的主流趨勢。
街區作為一種開放式景區,具有綜合性的功能,需要滿足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換,通過旅游街區作為連接主客共享的心理紐帶,因此,提高街區內部景觀與業態的融合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街區的規劃改造不僅要突出街區的文化和生活氣息,引導空間轉型,更要做好時代生活美學的跨界融合。通過深入挖掘文旅部首批54家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的空間布局特征后發現,所有街區在內涵和外延上均有共性。它們在改造重塑中不僅看重空間物理形式美和經濟收益,引入專業的規劃單位為場景營造賦能,平衡了旅游休閑街區的業態構成以形成新的消費集聚區,同時還關注當地人的真實需求,并且將居民的需求納入政府決策,組織一系列主客共享的活動,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時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與身份認同感。
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秦巴老街以“秦巴風情·老街生活”為主題,把古街、古城、古碼頭等地帶統一建設,做好從“街”到“區”的規劃建設,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剩余老舊民居進行改造,同時強化街區綜合管理,建立起城市本地特質、居民生活與外來游客休閑之間的有效連接,實現市井文化與當代生活美學的跨界、跨時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