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中國古老的單檐大殿和經殿,具有遼金時期的建筑特點和風格,上華嚴寺大雄寶殿是中國古代單檐木構建筑中體量最大、內部最寬敞的佛殿,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是中國最早的經殿,殿內的天宮樓閣做工是研究遼代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
時代:遼、金、清
地址:山西大同城內西隅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是中國遼金時期佛教華嚴宗的重要寺廟,原為規模宏大的一體,不知何故,在明代中葉一分為二,分上華嚴寺和下華嚴寺,各開山門,直到今日,上、下華嚴寺雖毗鄰相連,卻仍分治而立。上華嚴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前有山門、廊廡、佛堂和客堂。下華嚴寺則以薄伽教藏殿為核心建筑,前有山門、天王殿和南北配殿。
上華嚴寺大雄寶殿是中國現存遼金時期形制最大、殿屋內部最高大寬敞的佛殿。始建于遼,曾毀于戰火,在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舊制重建。宏大的殿身矗立于4米高的磚石臺基上,單檐廡殿頂,屋面巨大,坡度平緩,檐口平直,保留著濃郁的唐遼建筑風格。正脊兩端的琉璃鴟吻高達4.5米,表明此建筑地位崇高,因為華嚴寺曾兼具遼皇室祖廟的作用。大雄寶殿周遭圍以紅墻,只在明間和左右次間辟門,顯得古拙、沉穩、堅實。殿內采用減柱法減去內柱12根,使空間異常高敞,佛像也顯得更加巍峨。
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是一座用于存放佛經的殿宇,建于1038年,是遼代的原構,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殿。面闊5間,進深4間,坐于4米高的臺基上。單檐歇山頂有唐代建筑屋面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檐柱升起顯著的遺風。殿內有內外兩圈立柱,內圈寬闊的佛壇上供奉坐佛主像,周邊立脅侍等大小塑像,33尊塑像都是遼代作品,塑像面部表情端嚴,神性十足。
3尊主像上分別筑有斗八藻井,與佛光交相輝映。教藏殿中引人注目的還有外圈沿壁排列的38間壁藏,這是藏經的壁櫥,卻做成樓閣樣式,下層藏經,上層作空廊、佛龕,屋頂、脊飾、斗栱、勾欄、須彌座一應俱全,制作精良巧妙。在壁藏之間,飛跨著天宮樓閣,樓閣建在飛虹般的拱橋上,工藝與真實建筑無二,只是體量縮小了許多,更顯得精巧玲瓏。天宮壁藏是研究遼代建筑的重要依據,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