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在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如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的重心轉為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應該隨著其發展環境的變化而有所創新,以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1、鄉村旅游發展四個創新點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會、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發展等各方面都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文旅產業的消費客群、消費需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發展鄉村旅游,要適應時代特色,充分把握數字經濟帶來的產業機遇,實現創新發展。
一是利用鄉村豐富的綠色開放空間,為城鄉居民提供形式多樣的體育旅游產品和戶外休閑產品,如山地自行車、騎馬、攀巖、滑雪、滑草、溯溪、露營等。體育旅游和戶外休閑在我國方興未艾,相對城市,鄉村具有開發這類旅游產品的土地成本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
二是為城鄉居民提供鄉村親子休閑娛樂產品。受休假制度、建設用地供應等因素影響,我國城市中的動物園、主題公園等親子休閑娛樂場所節假日普遍人滿為患。在鄉村打造親子牧場、萌寵樂園、郊野游樂園等親子休閑娛樂產品,可以緩解這一供需矛盾,并為鄉村創造可觀的旅游經濟效益。
三是在前述適宜推進城市化的農村社區發展小吃街、電影院、虛擬現實體驗館、文化演出等夜游經濟,以滿足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和當地農村居民的日常休閑需求,并促進鄉村旅游與城市化的協同發展。相比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當地農村居民的日常休閑需求季節性更弱,所以在農村社區發展夜游經濟還有助于緩解鄉村旅游的季節性問題。
四是把鄉村旅游與科技、教育相結合,積極在鄉村地區發展科教旅游。除了已經比較成熟的農業科技旅游、紅色旅游,還可以在鄉村地區開發觀星旅游、生態知識科普旅游、美食技藝研學旅游、鄉土藝術研學旅游等科教旅游產品。這些科教旅游產品的目標人群既可以是少年兒童,也可以是成年人。
2、鄉村旅游發展的12個突破點
在眾多的特色鄉村中,如何發展成讓游客“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一大難題,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希望。如何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鄉村?要想在眾多特色鄉村中突出重圍,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大膽思考:
一是從開放資源上突破。鄉村有許多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森林湖泊、田園山水等資源,怎樣釋放資源把資源變資本,吸引更多的企業資金進入鄉村,需要我們創新。
二是從市場主導上突破。建議政府不要大包辦,堅持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必須走市場化道路才能持續發展鄉村,單靠政府一時半會兒的扶持是無法實現持續發展的。
三是從政策扶持上突破。如何扶持鄉村發展?絕不要金錢式的扶貧,產業扶貧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貧。送豬、送錢解決不了問題,要扶大扶強、扶持產業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扶貧。要多渠道整合政策資源和資金,著力大項目的發展。不能遍地開花、蜻蜓點水式的扶持,勁往一處使,否則資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會半途而廢,所以政府要做的是錦上添花的項目扶持。
四是從吸引人才上突破。怎樣吸引青年人才回鄉創業?政府的人才戰略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下鄉,雙創基地可以設在農村,比如一個莊園開設一個總部,一個庭院設置一個總部。或者一些從事軟件開發的IT行業,也流行進入村莊,因為只要把基礎設施、比如寬帶裝進去之后就基本能滿足城里人的辦公條件,公司也就可以搬到農村。把智創、文創、農創等引入鄉村,這樣就可解決一部分城市擁堵、房價居高不下等問題。
五是從策劃規劃上突破。怎樣從觀光旅游向體驗式旅游轉變?需要用活鄉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園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要按照鄉村原有的脈絡進行梳理,策劃新產業,引進新思想,讓更多年輕人回到村莊,將規劃與運營有機結合,讓美麗鄉村產生美麗經濟。要創新產業規劃設計,打造合理的鄉村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更多人愛上鄉村。根據農村的自然條件,設計出適合鄉村特點的建筑與景點,也會吸引外來觀光者,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六是從開發運營突破。整村開發的運營模式是以行政村為單位,以集體經濟和外來資本為投資開發主體的現代運營模式。多層次的投資結構和三層投資結構。整村開發運營管理體系包含:前期進行整村規劃策劃、掌控整村開發節奏、整村開發的推進、招商引資、手續辦理、項目開發、開發立項、建造控制、老百姓和村集體與投資商的協調和銜接。按照一體化結構和有效管控,按照村莊規劃的系統,分年度分結構的系統發展構架,形成了這樣一套模式。
七是從產業融合上突破。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產業新村、產業莊園。孤立的農業種植不會提升土地的附加值,發展創意農業,把田園樂園、農業園變旅游景區,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產也不會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要讓生產勞動更具樂趣、讓加工生產更具體驗性,就會提升產品價值。可開發伴手禮等土特產品,擴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補。
八是從用地政策上突破。發展農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產業莊園、特色小鎮等必須匹配適度的建設用地滿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娛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會有更多的消費;建議集體土地不僅可以用于租賃住房,也應用于旅游康養服務。
九是從金融改革上突破。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應當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為農旅項目不會有大量的國有建設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和流轉用地。沒有土地證、房產證,就沒有足夠的抵押,融資貸款比登天還難,想要擴大規模更是難上難。因為長期缺乏資金,項目受到局限,不能做大做強,有的農人只好走民間借貸逼上還高額利息之路。所以如何打破金融供給不足、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較差的困局,需要政府部門制定鼓勵政策、打破信貸瓶頸。
十是從平臺搭建上突破。村集體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借鑒袁家村模式成立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入股開發鄉村;企業也可以采取眾籌、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鄉村熱愛者共籌共享;開發共享農莊、共享果園、共享菜園、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僅僅是資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脈、營銷等無形的資源。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眾人拾柴才會火焰高。
十一是從宣傳營銷上突破。一個城市的品牌營銷不僅僅局限于城市,也應包括鄉村、景區景點和土特產品。我們的城市營銷不僅宣傳景區景點,還應從美麗鄉村、產品品牌上進行包裝推介。把一個項目、一個景點、一個產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個項目一個企業單打獨斗式的營銷。政府打捆推介,項目好了,政府的稅收也好了,農民也會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十二是從網紅經濟上突破。借助網絡力量展現真實的農村和農民生活,通過鄉村環境的秀美、農家生活的恬靜、深山老林的野趣,打造農民“網紅”,通過新媒體的傳播,讓人們看到農村的新變化和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搭建一座城鄉互動、文化溝通的橋梁之外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3、鄉村旅游規劃的5個重點
鄉村旅游規劃是與鄉村社會發展緊密相聯系,不僅要反映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向,反映世界旅游發展的趨向,也要反映鄉村社會發展的趨勢。
一是規劃鄉村意境。鄉村旅游規劃就是規劃鄉村意境。鄉村意境規劃以自然情趣、詩化田園、草原牧歌、藍色海灣為靈魂,挖掘鄉村文化所承載的人與自然和諧、政治秩序與自然規律和諧的思想,將“天人合一”的觀念物化到鄉村旅游規劃之中。
鄉村旅游規劃應該保留自然和諧的鄉村意境,呈現出田園聚落、草原分散式的居民點體系布局和農業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觀體系布局,呈現河流、湖泊、濕地等鄉村典型的景觀要素。鄉村旅游規劃應保持鄉村生態的多樣性,達到自然循環的穩定性,實現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鄉村旅游規劃在細部處理上,應充分挖掘田疇、林盤、農舍、籬笆、溝渠、濕地、河塘、牛羊、船帆、水磨、水車等眾多鄉村景觀要素,從多層面、多角度共同維護鄉村生態的自然環境,保留傳統的勞作技術,保護人與自然接觸過程中形成的優美獨特鄉村風光,營造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寧靜、祥和的生活氛圍。
二是反映傳統與現代鄉村的多元化發展。根據鄉村旅游特點,統籌規劃發展鄉村觀光和休閑鄉村。在規劃的過程中,要根據鄉村各業的地域性、自然性、專業性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獨特的鄉村旅游項目,把旅游產品貫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環境質量,高價值效益的“三高”鄉村生產中,使傳統粗放型鄉村轉變為集精致性、系統性、集約性、教育性為一體的現代鄉村。
三是營造和諧、自然、優美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人居環境是整個鄉村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綜合體現,是鄉村社區的成長性和可持續能力的綜合標志。以鄉村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合理的鄉村旅游規劃,保證鄉村人居環境的整體性和穩定性,保證人居環境空間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證人居環境的功能設施建設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營造出和諧、自然、優美的鄉村整體人文景觀生態系統。
四是提供鄉村體驗式旅游模式。鄉村旅游的目標人群是城市居民,鄉村旅游規劃就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最愜意的鄉村體驗式旅游模式,通過整合鄉村旅游資源,讓游客真正體驗鄉村生活與生產,感受“鄉村農夫”“鄉村牧民”“鄉村漁夫”生活。
五是完善鄉村旅游基礎配套設施。配套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成敗。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思路,在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旅游村各項功能建設。具體做到“四化”,基礎設施城市化,完善旅游村內外道路、水電、污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公共廁所、景區點指示牌等;配套設施現代化,開通農村寬帶網、有線電視、衛生服務站等;農村景觀生態化,保護原生態植被,按照景觀標準改造農房等;交通便利化,開通大中城市直達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公交線路。
4、鄉村旅游規劃編制3個要點
一是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鄉村旅游規劃需要應勢發展,構建特色鄉村旅游業。鄉村在社會關系上,混合著鄉村居民的生活和民俗風情,可以開發鄉村民俗風情旅游;鄉村位于城市的周邊,擁有山水、滑雪、海灘、沙漠、溫泉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可以形成具有特點的山水旅游村、滑雪旅游村、溫泉旅游村、海濱旅游村;鄉村往往處在大中城市的往來地帶,在提供過境旅館餐館購物設施、文化娛樂設施及旅游服務的發展中,形成度假旅游村。
二是鄉村旅游規劃解決的問題。規劃范圍界線的劃分,規劃范圍界線劃分宜結合村行政區劃、山脈、河流、道路等地物地貌,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瀕臨水面、森林、雪山的旅游鄉村的旅游交通,要為旅客開拓自然景觀視域,改善進入自然景點的通道,研究利用狹窄而曲折的街道;歷史文化鄉村保護,在歷史文化鄉村,旅游規劃保護的歷史遺存總體特征和文化風情,不是只對單獨的建筑物進行保護,應通過相互調整,使歷史文化保護融入到村莊總體規劃或城鎮總體規劃的整體之中。
三是鄉村旅游規劃的內容。一般包括鄉村旅游資源調查、分析與評價;確定鄉村旅游發展目標;確定旅游設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礎設施、人員培訓規劃;確定可能的旅游客源市場,分析潛在客源市場和相關因素,客源市場分析一般應重要考慮過境旅游及度假旅游者對設施和服務的需求;鄉村資金及其他要素的綜合平衡。鄉村旅游規劃的圖紙一般包括旅游資源分布圖、旅游區位圖、旅游發展規劃圖、旅游道路規劃圖、基礎設施規劃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