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休閑旅游業大熱,帶動民宿業興起,人們對于出行住宿的體驗也越來越高,相對于“千店一面”的酒店,當代的人們更熱衷于風格多樣、體驗感十足的民宿。
那么,在我國古代出行住宿時,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是像影視劇中“小二,兩間上好的客房”這樣隨性,還是有什么不一樣的體驗?
我國住宿起源于三代,大行于春秋戰國時代,至漢一代,以臻成熟。
古時的私營旅店叫飯莊、客店、客棧等,有些地方習慣叫客棧。
我國古代客棧一般都是一些矮小潮濕的的小房,完全沒有電視上那樣大氣豪放的感覺。
在古代出行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又怎么會有那么多人去住客棧,而且古代的條件有限,更不可能給你清理消毒,可想而知那室內的味道和衛生環境。
古人開房也要身份證,不僅需要,而且查得很緊,沒有“介紹信”只能睡馬路。
古代的中國雖然無法信息化管理戶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戶籍制度。為了證明和區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古人發明了“路引”、“門券”、“魚符”或“牙牌”之類證明身份的腰牌。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古人的防偽技術是非常差的,因此經常出現假冒的身份證。
我國古代旅館業,在漢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除了官辦賓館外,城市旅館、家庭旅館都出現了。當時城里的“謁舍”,就是一種城市旅館,這種城市旅館數量很多,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層人入住;而官辦普通旅館稱為“傳舍”,服務稍好,專用于接待“官差”。
至于品牌宣傳,古代當然大眾點評、美團等O2O平臺,也沒有連鎖酒店直銷渠道……主要靠口碑傳播。古代旅館早已充分考慮了硬件建設,讓客人入住后更覺舒適,以增加客人來源。
古代旅館也會給客人打折,甚至免費。有的朝代強行規定,官辦旅館在特定的時日要免收房費。
如宋代,當時的官辦旅館便有免費入住日。《宋朝會要》記載,在趙恒(宋真宗)當皇帝的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遇到嚴冬,當年正月,朝廷便以“雪寒”為由,要求免收房費。此外,在疫病流行時,也有免房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