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澤古鎮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西南部,毗鄰浙江,古稱“吳頭越尾”。
震澤是太湖的別稱,震澤古鎮是江南古鎮中唯一與太湖同名的古鎮,是蠶絲文化的發源地。宋紹興初年(1131年),震澤設鎮,是歷代震澤巡檢司署駐地。
這里古跡眾多,有建于三國赤烏年間的慈云寺塔,“慈云夕照”是震澤八景之最;有建于清同治年間的“江南第一堂”——師儉堂;還有王錫闡紀念館、禹跡橋等,同時還有展示震澤民俗風情的中國太湖農家菜文化展覽館、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
去震澤的那天,炎炎盛夏,烈日炙烤,可是走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一點也不覺得酷熱難耐。大概是因為古鎮臨水,有風輕送;有白墻灰瓦,自帶清涼;有凌霄花攀援盛開,灑下一片清涼。
古鎮的墻上有水鄉風格的墻繪,有蓑衣、斗笠、石磨、背簍等漁具、農具裝置,濃濃的太湖漁家與傳統農家風情撲面而來。
禹跡橋,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而建,站在橋上,眼前鋪呈的是一幅夢里江南的水鄉畫卷——古樸典雅的建筑沿河而建,高高的馬頭墻延伸向遠方,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有船悠悠,河邊是浣洗的居民。
磚身木檐樓閣式的慈云寺塔默默佇立在河邊,看日升月落、斗轉星移,歷經滄桑仍翼角輕舉,玲瓏挺秀。
文昌閣四周皆窗,瓊閣連通,登斯樓也,“水流天目至,山色洞庭來。”
沿著古街前行,兩側屋檐交錯,店鋪林立,那家茶葉鋪寫在木板上的茶葉名顯示濃濃的江南風雅;小吃的香味彌滿整個古街。
江南水鄉大宅門師儉堂枕河而建,面闊五間,六進穿堂,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于一體,街中建宅,宅內含街。
穿過精美的磚雕門樓,就進入師儉堂內部。屋內有精雕細刻的門窗、垂花迎門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宅內的“鋤經園”是中國第一袖珍花園,青苔石木,花木壘栽,布局緊湊,另有風雅。
中國太湖農家菜文化展覽館內,展示了具有太湖農家菜特色的美食,太湖水八仙、青團、待帝茶、黑豆腐干、熏豆茶、麥芽塌餅……光是聽名字便覺口內生津、唇齒留香。
江蘇省農機具博物館里,大量的農具實物和文字圖片,展示了太湖流域的耕種與絲紡織業。
走累了,還可以點上一杯茶,坐在沿河的椅子上,看流水悠悠、云卷云舒。
震澤不大,水陸相間,曲徑通幽,古街、古巷、古橋,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的動人畫卷;美景、美食、茶飲,成就一段回味無窮的舌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