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開發,貴在獨特。告別“千鎮一面”,古鎮才能新生。歷史文化是皮,旅游商業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怎樣打造自身特色?古鎮,首要“講古”。在古鎮保護工作中,阮儀三主張對舊建筑進行修繕或復原舊建筑,而非以旅游商業為目的,使用快捷的現代材料、現代工藝另起爐灶。以周莊為例,在整修中使用許多舊木梁、舊木柱、舊門窗、舊石板等,修出了原汁原味的房子。
有專家還提出,對于尚未完全開發的古鎮,應在保持原始風貌的同時,盡可能提升旅游設施與旅游服務的質量;對于已充分開發的古鎮,如何保留住真正的古色古香,則是凸顯差異化旅游魅力的重點。
挖掘特色文化是重要突破口,古鎮要從自身的歷史文化中找到獨有的文化符號。
這一點,各地已有不少探索,如位于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的關圣古鎮,以關公文化為特色,處處可見三國文化的印記;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的溱潼古鎮,每年清明節第二天,四鄉八鎮的數百只會船云集十里溱湖,參加一年一度的溱潼會船節……
專家建議,古鎮開發者、管理者應對當地歷史文化進行完整、詳細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長遠統籌規劃。通過保護和傳承本地文化,保存古鎮本地特色的習俗、產品,使古鎮保持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
讓古鎮游走出同質化誤區,應不斷提升游客體驗。“不僅要‘講古’,也要‘上新’。”專家表示,古鎮要在精致化產品、精細化服務、精彩性活動和精益化運營上下功夫,要常變常新、常新常變。比如烏鎮戲劇節,每屆劇目都不一樣,吸引人們年年如約而至。要鼓勵商家推出獨特商業創意,豐富體驗場景,增加游客對古鎮的興趣與了解。
“古鎮保護,離不開當地居民。”阮儀三指出,民居是城鎮歷史文化遺存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體現著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只有把原住居民留住、把那里傳統的生活方式留下來,城鎮歷史文化保護才能永葆生命力。
有居民,古鎮才有生活氣息,這是商業化無論如何都無法替代的。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深有體會。他們認為,在古鎮開發方面,“烏鎮模式”值得借鑒。烏鎮能取得商業成功,除了古鎮本身景致優美之外,還把特有的民居水閣、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間作坊當作重要的財富精心呵護,并對民間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層次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