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龍門”,很多人會想起武俠小說里的龍門客棧,或是高手云集的龍門鏢局。而在富春江南岸的浙江富陽龍門山下,則有一座充滿江湖豪氣的龍門古鎮。這里有江南地區保存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譽為“江南古鎮活化石”。
清晨,剛從睡夢中醒來的龍門古鎮,有種清新古樸的韻味。墻角邊,屋檐上,枇杷黃,榴花紅,灰墻黛瓦煥發出勃勃生機。街巷中,行人三三兩兩,穿梭在炊煙里。
發源于龍門山的龍門溪穿村而過,清澈見底,不動聲色地滋養著古鎮。夏日,溪邊的百年古樟,郁郁蔥蔥,青翠欲滴的枝葉上掛滿了晶瑩的水珠。溪上橫跨著太婆橋和萬慶橋,橋下有一群鴨子悠然戲水,共同構成別樣的景致。
古鎮房屋沿溪而筑,村民傍溪而居,鄰里和睦可親。走讀龍門,最有情調的事就是聽著滴答雨聲,漫步在龍門溪邊,感受溪畔人家世外桃源般寧靜淡雅的生活。
徜徉在悠長的龍門老街上。鵝卵石鋪就的路面頗有古意,沿街店鋪林立,依稀可見店里懸掛的招牌、黑沉的柜臺和老式的算盤。寂靜的老街上傳來幾聲狗吠,店主人躺在搖椅上,聽著收音機,咿咿呀呀地哼著老戲。
走著走著,不經意間,鵝卵石路在腳下分岔,向兩側橫生出一條條巷道,蜿蜒通向四面八方,將整個古鎮串聯起來。若無當地人引導,很難找到出路。這些幽深的斑駁巷弄,是古鎮的經絡血脈,深藏著一座座寬敞幽靜的宗祠廳堂。
孫氏宗祠、積善堂、孝友堂、百步廳……這些以卵石或青磚作墻垣的古屋排列有致,靜立于古鎮。穿梭其間,只見燈籠高掛,牌匾高懸,馬頭墻、翹飛檐和魚鱗瓦雖歷經滄桑,但從中依然可辨往日輝煌。墻檐相連,房廊相接,這些古屋曾是一個個大家庭的聚居地,相傳過去雨天串門,跑遍全村都不會濕鞋。
“龍門”不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一個意蘊深厚的文化概念。與其他溫婉的江南古鎮不同,龍門古鎮具有尚武的基因和硬朗的“風骨”,它以防御性極強的發散狀街巷為骨架,以宗祠廳堂為中心,筑成迷宮般的傳統宗族聚落,村居風格可謂獨樹一幟。
古鎮人細膩而不矯情。在古鎮的街頭巷尾,總能看到人們悠然自在的場景,或打牌下棋,或喝茶聊天,或獨自靜坐,或嬉笑游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幸福閑適。近些年,到古鎮取景拍攝的影片很多,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打卡。
龍門古鎮的好味道同樣令人念念不忘。油炸過的面筋黃而圓,餡大皮脆,一口咬下去,鮮香四溢。傳說這是孫權母親為兒子特制的。孫權主政江東后,每逢佳節,必以面筋宴請群臣。現在,面筋已是古鎮居民家宴上招待親友的佳品。此外,米酒、米糕、土豆腐、神仙雞、牛八碗等風味美食,也是當地特色。
從明哲堂出來,能看見一方硯池。輕風拂動一泓清水,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待到月圓之夜,一輪明月倒映在硯池之上,極富空靈之感,古鎮人將這般美景稱作“硯池夜月”。
近年來,古鎮增添了不少傳統與新潮相融的元素,老東西博物館、1826攝影博物館、龍門文創園、憶龍門咖啡吧等地,讓游客流連忘返。每年舉辦的龍門古鎮民俗風情節、九月初一廟會等活動,讓古鎮煥發新姿。
古鎮內的民宿旅舍,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游人留宿于此,將會體驗到另一番古鎮風情。入夜的古鎮,除了靜謐安逸,還多了一些青春趣味。年輕人駕車而來,時常在游客中心旁的龍門校場開設“后備廂集市”,以車為鋪,售賣小食、文創、潮玩等。
在龍門古鎮,游客能看到的不是簡單的一村一鎮、一廳一堂,而是一本厚重的史書,一幅仍在流動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