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結構的建筑物,是我們中華建筑工藝的精髓,西方的建筑是把石頭的工藝用到極致,而我們古代人已經把木結構工藝用到極致;全世界的木結構建筑都是中國流傳出去的,其中浙閩一帶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遺產保護名錄。
泰順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廊橋是泰順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文化形式,它們具有較高的建筑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泰順的古村落、古民居均不同程度地體現著唐、宋、明、清各個時期的古建筑遺風,可謂千姿百態,各具特色,賞心悅目。隨著塔頭底省級歷史文化村落項目保護開發,墟里·徐岙底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項目開發,交垟土樓項目開發,千年庫村修繕項目等一批古村落、古民居保護開發項目的不斷推進,那些在山城大地上綻放了幾百上千年的古老建筑博物館,又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泰順正不斷探索極具自身特色的以合理開發促進更有效保護的古村落、古民居活化應用之路。
泰順山水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環境氣候。由于它內陸與海洋結合,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一年無霜280天,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春夏水熱同步,秋冬光熱互補,高山云霧、雨量充沛。優越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也是人們首選最佳的人居地方。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境內飛云江流域上游活動。泰順《分疆錄》記載“及唐未之亂,賦煩役重,民不堪命,深之入山愈多,則百落千村皆武陵之桃源也。尤其是南北宋以來,”生齒日繁、文物漸興、人才輩出”。北方中原、越閩一帶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為避戰亂賦役,有的棄官歸隱、攜眷帶親,舉家遷徒于此。他們因勢就利,依山建居,傍水落戶,零落散居,過著自耕自食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們不僅給蠻荒的泰順帶來了旺盛的人氣,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方式和先進的文化理念。
泰順的古民居就是其中最具有說服力,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形式,它具有較高的建筑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這些古村落、古民居均不同程度地體現著唐、宋、明、清各個時期的古建筑遺風,既有北方大宅的非凡氣派,又兼備中原屋墻包圍而又不封閉,敞開而又嚴謹的建筑風格,既透著江南庭院樓臺,回廊環顧、典雅精致的秀氣,又擁有湘、皖、川、贛、閩一帶夯土為墻的粗獷與扎實,還不失自己的創造,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建筑藝術風格。泰順古民居可謂千姿百態,各具特色,賞心悅目。
泰順現有保存下來的古民居古村落,大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筑杰作,盡管各個時期、各個家庭社會地位、經濟實力不同,其建筑的規模形式、材料丁藝也有所不同,但其布局注重整體統一,結構調整個性鮮明,環境講究優美和諧的建筑風格還是基本一致。每一座古民居仿佛都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博物館,走進它如同走進了一條充滿濃郁文化色澤的藝術長廊。每當望著那一堵堵用鵝卵石砌成的四周圍墻和它那精湛的砌石工藝,就像在欣賞一幅幅五顏六色、精工細做的稀世璧畫,讓人驚嘆不己。再看那一個個懸掛在寬大門楣上的匾額字跡和立在兩旁的一根根旗桿石、拴馬墩,又仿佛看到了當年村落文風鼎盛,主人家業宏豐,地位顯赫,個個笑顏如花的神采。這里的每一處古村落、古民居,都是先民智慧與靈光的獨具創造,它不僅僅是古老文化與藝術的嫁接,同時還是一個久遠生命的展示,是一部家史村志,從它們的身上人們看到了歷史的興衰和久遠,看到了一個個家庭血脈的生息流淌。
泰順古民居就象一朵五彩紛呈而又充滿文化色澤的奇葩,綻放在山城大地上,成為青山碧水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徐岙底村
徐岙底古村位于筱村鎮,是泰順保存的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全村人姓吳,是典型的家族村落,四周樹繁葉茂翠竹掩映,前臨玉溪環流,后倚金山,左右奇峰對峙,似龍虎盤踞之勢。徐岙底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村中環境清幽山泉潺潺,乃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其實,徐岙一直以來就是吳姓的血緣村落,名為徐岙實在有點難以理解。原來,徐岙這村名與北宋抗擊方臘英雄徐震有關。
相傳北宋宣和年間,睦州方臘動亂殃及東甌,仙居徐震率義兵前往吹臺山御敵,因眾寡不敵,力戰而死。傳說徐震戰死后,戰友扶柩還鄉,在經過筱村徐岙村口時顯靈,天降甘霖,解了當地旱災,鄉民為了紀念他便稱此地為“徐岙”,后又就地建宮祭祀,紀念先人。徐岙規模較大的古民居有四座,分別是門前厝、舉人府、文元院和頂頭厝。
頂頭厝為村落中現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民居,也因其坐落位置最高,所以稱為“頂頭厝”。該屋也是泰順現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頂頭厝”門樓簡樸,主屋已經嚴重傾斜,其門房左右兩廂、門窗、隔墻多為仿宋式做法,造型別致風格突出。特別是那一個個凹凸不平洞孔累累的木質磉子格外引入注日,也顯現出了它的年代久遠。
門前厝和舉人府皆處于主道右面,依次順卵石道一拐就到。門前厝屬于一般的清中葉民居,與之相比,舉人府則多了一種氣派和一點文化味。舉人府的門樓有點破敗,但掩蓋不了它的高大氣派,“登科”的牌匾仍然高懸上方,從其規模和氣勢來看,仍舊透出昔日主人家業豐厚地位輝煌的處境。原來舉人府的原主人吳永楓是清乾隆庚寅(1770年)的恩科武舉人,院內天井四方寬闊,中間兩米寬的青石甬道直通大廳,兩旁鵝卵石鋪地十分平整。
文元院位于主道的盡頭,其格局與舉人府相近,不同的是天井稍小,是塊石鋪地。文元院的主人是吳存經,在吳永楓考取武舉人的那年被錄取為附貢生。吳存經成為準舉人后也興建豪宅,并在門樓檐下懸著一塊紅底黃字的“文元”匾,至今依然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文元院的左右兩廂外表、門窗對稱,花格一致,而右廂二樓樓口卻有一間不同于其他居室,房間不大,頂上做有藻井,并留有圖案字跡,至今仍有部分隱約可見,據說是當年吳存經讀書用功的地方。
因為有了“文元院”和“舉人府”,這樣這個小小的村落便“文武雙全”了。而且這兩座古宅上百根合抱大小的柱子,皆為櫟木制作。櫟木是一種非常堅硬的樹種,生長在高山日照充足的山脊上,因生長期緩慢而紋理細密,樹型以彎曲為多,取材較難。
曾氏土樓
泰順羅陽鎮交洋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曾氏土樓,這是典型的客家方形土樓,在浙江省不多見,隱藏于山清水秀的泰順,靜靜地等待人們的發現……沿新58省道約兩個半小時車程,抵達泰順新城與老城的交叉路口,沿老路方向行駛十分鐘左右,就可以看見一間農家樂餐館——“交洋土樓農家樂”。“土樓農家樂”的背后便是青山,沿著路往里走,兩旁開始慢慢出現一面面帶著歷史滄桑感的土墻,越往里走便越多。交洋的泥土很柔韌,黃色中略帶著一點白皙,夯成的土墻非常好看。轉過一個路口,一片綠油油的田地中間,突然出現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土樓,背后則是相同土木結構的古村落。土樓只有一扇大門能進出,左右方和后方挖有護城河,既有隔離作用,河水又可為防火所備用。圍墻高大,下層用塊石砌成,上部用泥土夯墻,厚約43厘米。聽說,原來大門兩側各懸有大刀,不停擺動,入侵者擅自入內,將被大刀砍死。可惜,現只存留懸刀的刀架了。“嘎吱”一聲推開厚重的木門,陽光斜斜地從屋頂射入天井,光影斑駁,宛若翻開歷史的扉頁,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世居福建同安的曾氏,遷居羅陽交洋后,因群盜流竄為害,迫使居住在偏僻山區的山民聚族而居,集體防御。清嘉慶年間,曾氏利用傳統方式建造了有防御功能的土樓,占地約625平方米,村里人又叫“倉樓”。平時充當堆放谷物和農具的倉庫,一旦有入侵者,他們就集中人土樓藏身。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土樓,當時可是整個村的藏身救命之所。因此,泰順土樓的建筑風格也深受閩西永定土樓的影響,在浙南一帶是絕無僅有的。然而,作為和廊橋、胡氏大院一起入選省文保單位的交洋土樓,卻幾乎“藏在深閨”無人知曉。
這座曾承載著興盛家族的建筑,木構,共兩層,兩個坡頂,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中間設有天井,井內充滿了天然的地下水,只因長期無人打理,井邊已經長滿了青苔。除底層裝修有些許改變外,其余基本保持著原先的風貌。居室環圍墻而建,四角均有木梯通往二樓。二層每間用壁板隔斷,向天井一側周圍用欄桿,向外一側則辟有窗洞及嘹望孔等。據悉,曾氏后人將土樓作為曾氏祖先遺留下來的財產,曾經出資進行基礎的維護,以至于土樓雖歷經百年風雨,仍能屹立。
隨著人口增多,土樓無法容納更多的村民,曾氏族人于是開始在周邊擴建水城厝。水城厝同樣為土木結構,原有建筑三十多間,在外圍建有高墻,大門一關,里外隔絕,同樣體現了曾氏家族的集體防御思想。交垟土樓開發項目將于2019年10月份試營業,又將成為泰順的又一熱門景點。
胡昌新/攝
塔頭底古村落
塔頭底位于雅陽鎮東面,離鎮中心不到一公里地,為季姓的聚居地。塔頭底季氏始祖原居今景寧縣梅岐鄉,于明朝正德年間遷至今雅中,清康年間其重孫移居此地。季氏遷居塔頭底后,依靠適宜的生存環境,子裔迅速繁衍,與此同時,季氏廣修宅第,于清中葉時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村落。
古村落坐東朝西,背為丘陵緩坡,坡上茂林修竹,郁郁蔥蔥。村落前面本來是一大片水域,遠處為高低起伏的丘陵山灣。村落的規劃非常符合古代陽宅“風水術”中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村落前面本來是一大片水田,近些年田地荒蕪了,就堵住水口,形成了一個大魚塘,一則養魚抓收入,二則田野變成風水學上所謂的“明堂”,對將來子孫的發達會更為有利。
從村口進入,四座古民居一字型同一水地排山腳,從南到北依次是旗桿底厝、中央厝、古厝和尾座厝。四座老房子的門樓各異,但其格局基本相同,都是二層四合院式,正房為匕開間或九開間,左右廂房為四開間或六開間。因為開間大,所以天井顯得特別寬敞和大氣。四座建于清代不同時期的房子的廊基本處在同一條直線上,所以假如打開各座房子的檐廊邊門,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從最南邊的旗桿底厝可看到百米開外尾座厝的樓梯,四座房子的檐廊連為一體,有如一個幽深的洞穴。
塔頭底最古老的房子是下厝,位于四座老房子的前方,地勢稍低。這座名為下厝的老房子其實是季氏在塔頭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與其他四座老房子不同的是,此座民居門樓并不正對正房,而是設在左廂房盡頭,是典型的“歪門正廳”法式。進入木構門樓后,一條塊石鋪設的大路拐向天井,通往正房。下厝建于清康熙年間,但明顯具有明代民居的建筑風格。由于年代久遠,正房明顯往左傾斜,木質磉子依舊比較硬朗。下厝的屋架格局較之于另外四座,顯得較矮小,梁柱之間的缺少雕刻,顯得樸實無華。下厝廳堂上方懸掛著三枚牌匾,分別為“玉質金章”、“志厚義章”和“維國重琛”,題字人皆為當時的高官名流,幾百年來承載著季氏的家族榮譽與價值取向。
而今,這里已被開發成為了高端溫泉民宿,成為了泰順又一熱門景點。
胡氏大院
泰順著名的古民居胡氏大院坐落在仕陽鎮雪溪橋西村,當地亦稱石門樓。是泰順單座最漂亮的古民居。
據《胡氏家譜》記載,明朝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胡氏始祖胡道嚴從慶元遷居于此,傳至胡東偉一代時,家業日盛,于是開始大規模的建造住屋。胡東偉從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歷時40余年,才建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系大型合院式民居,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文物綜合價值。整體坐西朝東,主體建筑由前堂、下堂和上堂構成,上堂為三合院式,前面以甬道上方的青石門樓為界,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組成,上堂比下堂高出一米有余。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將大院分成兩半。大院共有三個出入口,一是臨溪的正門,其余兩個為邊側旁門。
胡氏大院周圍環境優美,前面是一片開闊的田野,雪溪睡旖旎環繞而過;隔溪是一座筆架山的最高峰,與大門正對;背后群山綿延起伏層巒疊嶂,一棵千年古松挺立在離屋不遠的后山上,無形之中給大院增添了一道風景。
進入正門,入目是一個長方形的內院,左行即為大院的第二座門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胡氏族人稱前堂。前堂明間梁架為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結構,木構中的柱頭鏡、月梁、牛頭和斗拱等構件均有精細的雕刻。
穿過前堂就到了同屬一個平面的下堂。下堂的空間面積很大,被中間一條近二十米長的甬道分為東、西兩半。甬道地面用塊石鋪成,兩邊是隔離墻,甬道長近20米,寬有4米,是對外人顯示其氣派的中心部位,也可以說是整座大院風景最美的一處。甬道地面用規整的鵝卵石鋪砌,兩邊是南北屋的隔墻,靠近前堂的東半頭是一般的實砌花墻,靠近上堂的西半頭則是具有福建建筑風格的高大觀音墻。最前一段的隔墻約有兩米多高,兩邊中間都有一個側面,院內種有茶花桃樹一類的花木,每當花開季節,清香四溢賞心悅目,而每當逢年過節,大紅燈籠高掛,庭院幽深回環,美不勝收。
比下堂高出一米多,以甬道西端青石臺階上方的門樓為界。上堂門樓的主體框架用條石構建,頂部是一個漂亮的門帽,門帽下方的東西兩面各有一匾,上書“日擁祥云”、“山輝川媚”,其意境恰恰是周邊環境的真實寫照。上堂庭院以塊石鋪地,略微粗糙。正房七開間,左右廂房四開間,其形制與泰順一般古民居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大院的正門前面的建筑是胡氏小宗祠,是大院胡氏的分支所建。小宗祠坐南朝北,兩進兩各院落,單層結構。前堂的高大太師壁將后堂視線隔離,只能從兩側步入后堂的柱廊然后到達后堂的享堂。六十年代,小宗祠被當作小學校的校舍,如今你還很容易就能在太師壁上看到烙上時代特征的學習口號。如今小學校早就搬離了小宗祠,恢復了傳統的祭祀和娛樂功能,后堂寬闊的享堂也成了村民閑來博彩和觀看木偶戲的場所。
小宗祠和大院之間是一條彎彎曲曲的麻石巷道,一眼看不到盡頭,地面路心是被歲月撫摸光溜溜的卵石,左右兩側是高達的鵝卵石高墻,行路其中,仿佛聞到了戴望舒《雨巷》中淡淡憂愁。
千年庫村
唐的大氣,宋的優雅,滋養于無言的石頭縫隙間,默默千年。耕讀之風,代代相傳,在藍天白云下回蕩蒼山碧水間盤旋。這是溫州罕有并保存完好的一個“唐宋遺風”歷史文化古村落,有文字記載歷史1200多年,它的名字叫庫村,位于泰順南浦溪鎮,又因為街巷、山墻等皆用鵝卵石砌造,被人們親切的稱為“石頭村”。2018年,南浦溪鎮啟動庫村古村落修繕工程。
圓洲古村
圓洲古村位于司前鎮潭邊村溪對面的山腳,距離鎮所在地只有2公里的路程。據說,在明朝末年的一天,一位紳士模樣的外省人攜帶隨從來到今司前潭邊村,站在紫花潭邊西望,只見對岸高山聳天,山腳茂林修竹,前方灘野莽莽,溪水回環,恰為一圓形之州,頓有所覺,于是涉溪過潭,隱居于此。這地方后來的地名就叫圓州,這位紳士模樣的人就是最早定居圓州的黃氏始祖黃博十。到了乾隆年間,家住羅陽的吳岳也看中圓州,遷居于此,成為圓州吳氏始祖。從此,黃、吳兩姓在這虎狼出沒之地相依相存,共同將圓州開發成為一個美麗富饒的家園。
圓州古村環境優美,經過紫花潭上方搖搖蕩蕩的蔑索橋,遠遠的就看見蟄伏于山腳的四座大屋:洋頭厝、老厝、第三份、外厝,四座大屋前前后后參差排列,交通其間的是一些幽靜的鵝卵石小道。大屋的山墻也由就地取材的鵝卵石建造,上面爬滿了青青的墻絡,其形其色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好像本來就是山水的一個部分。
圓州古村的四座大屋在總體建筑風格上也非常接近,均為三合院二重門樓式,每座厝一進為磚、石、木結構的牌樓式門樓,彩繪處處可見且用色較多,有的門楣上圖案刻工精細十分講究。二進門樓多為圓形,與一進門相隔,寬者不足五米,窄者三米左右,圓門與正房廳堂處于同一中軸線上。一進門和圓門方位錯開,有意不同,與圓形門樓相接的院墻成了一道自然的照壁,起到遮擋外來視線的作用。
進入圓門,便是石砌的天井大院,天井大院的左右各有一面花墻,將大院的一部分隔為兩側廂房的小院,這樣正房左右四周便一目了然,這種形制也與門樓外的一致,是泰順古民居的一大特色。洋頭厝和第三份的天井大院均用大鵝卵石鋪地,顯得很粗獷,而老厝采用細小圓溜的小鵝卵石鋪地,組拼成的圖案花紋精美無比,是圓周古村的一大特色之一。據說當年房屋主人在建每座房子時,對門樓、挑角、花窗還有斗拱、雀替的雕刻和天井圖案的組拼等所耗的時間將近占去了總工時的一半,可見其精細程度非同一般。
包氏宗祠
泗溪玉巖包氏宗祠位于泗溪鎮五巖村,包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一百多年后,家族規模不斷擴大,原先狹小的祠堂已不能滿足現有的需要,又于清道光丁未年(1847)重建,至咸豐丁己(1857)才全面告竣,前后歷時整十年,才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宏大規模。
包氏大宗祠主體部分有2000多平方米,由外臺門、半月池、正門、享堂、寢殿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50多米外的牌樓。其中,牌樓系三間木建筑,通面闊7.24米,進深二間,通進深2.7米,重檐懸山頂,清水脊。正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兩次間外金柱上架有一條長8.30米、厚約O.5米的大額梁,梁下雕有鳳戲牡丹,中刻八卦,并沿邊緣逆時針方向刻有”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重修”12字。宗祠采用中軸線對稱布局,規模宏敞,建造考究。
祠堂坐北朝南,但50多米外的牌樓卻是坐東朝西。進入牌樓后,拾級而上,就到了通往祠堂臺門的雙心路。關于雙心路,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包氏先祖有兩個兒子,都是知書達理之人,二人極講孝道,而且相敬如賓。在祭祖拜宗之日,兄弟兩人互相謙讓先行,謙讓的結果總是并排而行。包氏后人為了彰顯祖先的謙讓的美德,就在從牌樓通往祠堂的林蔭路上用鵝卵石鋪上有兩個路心的大道。
張十一故居
張十一故居坐落在泗溪鎮前坪村,背靠青山面前開闊環境清幽,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三進雙天井大宅,時至今日,張氏大院保存得依然比較完好。
張十一是前坪張氏的第六世孫。始祖張應貞原籍福建柘榮,于康熙元年(1662)遷居泗溪前坪村,當時生活十分艱難。到了三世祖張肇士輩時,家族開始發達,并于乾隆八年選現址建造新屋并初具規模。后經兩代人費時一百三十余年續建擴建,于嘉慶三年(1798)全面竣工。整體院落10座樓房,44間,360根柱,天井5個,魚池、花圃、倉庫、酒坊、馬廄一應俱全,可謂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
張十一故居氣勢恢宏,結構軸對稱,呈“日”字形,三進五廳,近600()平方米,顯得四平八穩而雍容大度。大院兩旁形似蜈蚣一般的高高風火墻包棟蓋檐,墻角高翹,酷似古代衙門一般壯觀氣派。跨過大門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楣上的便是由當年的泰順第一才子董正揚所贈的大匾額,上書:“鸞停鵠峙”四字(比喻子孫賢俊)。
進門后,便來到一片空曠的方形大天井,地面以古代方磚砌成,顯得古樸而端莊。天井的兩側是隔院墻,中間位置各設一個簡易的小門樓,通往兩邊的橫樓,右邊的橫樓是“蘇州樓”,可惜幾年前毀于大火,如今只是一片萋萋芳草。左邊的橫樓就是張十一真正的故居。
回到大天井,繼續往里走,便到了第二重門樓。該門樓是主房與次房的分界線,因此門樓上方的裝飾比較講究,題額一一“星聚奎文”。門樓的兩側是兩面巨大的蜈蚣磚墻,將外面的天井及左右橫樓相隔。門背后繪有松、竹、梅、蘭、蓮、菊,且用色濃厚鮮艷。
門樓里邊是一個小天井,正前方是九榴正房,兩側是廂房。正房廳堂上方一匾額為“熙朝人瑞”,顯出主人曾經擁有的顯赫地位。走廊的橫梁特別高,拱板精細,據說是為了當年讓官家的轎子從容經過而特意設計的,特別用了五個木匠耗時一年而成,做工精細妙不可言,為別處所沒有。
過正房廳堂,到了后院,是供水及洗漱的中心區,左邊是黝黑石塊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而冰涼。這樣的水井大院共有5個,按序分給各房子孫飲用。
張十一聰明絕頂,幽默快樂,人稱“泰順阿凡提”。有關他的傳說在浙閩邊廣為傳播,而張十一故居中軸對稱,前后左右四平八穩,有明顯的北方大合院的建筑風格,又具有豪門府邸之氣派,是當地一道富有詩情畫意的人文景觀。
百福巖古民居
百福巖山環水繞,民居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整體環境甚是優美。從民居的建筑環境來分,可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沿后山腳建造,坐落在溪谷地上,如周氏宗祠、長尾厝、石門樓、旗桿底等,呈一字形橫向排列。另一部分則沿山凹順山勢建造,呈縱向一字形排列,如中央厝、頂頭厝等。
沿溪谷地興建的民居,后為青山,前為田畝溪流。沿山勢興建的民居自然環境更是美不勝收,沿卵石鋪墁的林中小道上行,路旁有山泉潺潺,林中有鳥雀啁啾,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