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作為鄉村振興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不僅為鄉村旅游提供特色資源,還有助于文化振興的實現。而鄉村旅游的開展不僅利于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還能帶動鄉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也強調了要推動文化與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創意設計水平,合理開發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遺產,支持發展富有文化創意含量的農耕體驗、田園觀光、陽臺農藝等特色農業。
農耕文化不只與耕作有關
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保留著農耕文明的基因,其內涵很豐富,可細化為三類,即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生態文化,精耕細作、資源持續利用的農業技術文化,團結互助、和諧相處的鄉村治理文化。是基于長期農業生產活動,創造的與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醫藥文化等密切相關的不斷發展的文化體系。
農耕文化是鄉村旅游之魂
我國以農立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延續千年的傳統之根在“農”,農耕文明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礎,也成為鄉村旅游的靈魂,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動力,同時鄉村旅游也是農耕文化價值和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因此,結合時代訴求,推動農耕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的融合創新發展尤為重要。
本文從5個方面提煉了農耕文化傳承與旅游創新方法途徑,以完善鄉村文化體系,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1)農趣體驗:深化沉浸式參與
農耕文化本身是基于長期農業生產活動形成的文化體系,只有通過深層次的農事互動體驗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傳播和傳承。近幾年在鄉村旅游目的地中也出現了不少農耕文化體驗景區、田園康養基地、實踐研學基地等旅游產品,不再是簡單的水稻插秧、小麥收割的耕作體驗,而是圍繞田園康養、田園療愈,打造的住宿、餐飲、觀光、娛樂、耕作等于一體的多功能體驗農場或綜合體,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元宇宙賦能的沉浸式體驗項目。
同時,農耕文化的傳承也已成為青少年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院校將農耕文化納入教育課程體系,2022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還聯合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全國少工委辦公室逐級開展了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推薦,并于11月首次發布了60個第一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
因此,在鄉村旅游的目的地中,要基于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深度結合教育課程體系,系統的挖掘農耕文化,開發既符合時代要求又“接地氣”的農耕文化教育項目,并將農事活動與休閑旅游、康養度假相結合,讓游客參與到豐富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來,通過原鄉、原俗的農耕體驗傳承農耕文明。
(2)場館展現:搭建農耕傳承窗口
在農耕文化的資料收集、留存、研究和展示方面,農耕文化博物館、農耕非遺展廳、農耕文化大觀園等場館是很好的傳承載體和窗口,有些省份也在積極構建區鄉村三級農耕文化展示平臺。傳統場館一般基于文字、圖片、影像、實物等資料,通過圖文結合、實物展示還原真實情境,展現傳統或現代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風貌等農耕文化特征和風貌。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對農業的認識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耕文化場館的設計要從現代角度去考慮,以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傳統農耕場景和生活方式,把各種古代物件,通過多媒體手段,讓人們親身感受發展歷史及科技發展力量。
同時,現代農業科技也在不斷發展,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甚至是革命性的,因此,現代農業生產的一些關鍵技術也是需要在農耕文化場館中展現出來的,如農業機械化設備、水循環利用技術、高智能無人駕駛技術、先進農業管理模式等,充分展示出現代農業理念下生產與生活交融的狀態。
(3)文創創新:培育鄉土創意品牌
在如今鄉村振興時代背景、文化自信的時代語境下,農耕文化不再是“土里土氣”,而是與時俱進的愈來愈流行。2019年,通過短視頻傳遞中式田園生活、展示農耕文明成果的“網紅李子柒”,從國外火到了國內,也印證了農耕文化獨特魅力的時代召喚。我認為,農耕文化除了展示、體驗外,還應對其進行文化生產、創意傳播,讓農耕文化“活”起來。
體驗經濟下,游客除了實物功能的滿足,更注重情感體驗的連接,而農耕文化創意產品作為傳播農耕文明價值和精神的重要載體,這幾年也出現了很多爆品,其賦含的地理、品牌、風俗等文化元素,也大大提升了農業品牌的溢價。
農耕創意產品的開發及文創品牌的培育,要借助創意產業的思維和發展理念,以農村、農業、農民的生產、生活、生態資源為依托,拓展和整合科技、文化、社會、人才等各項資源。還應注重用文化元素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引進文創、設計、策劃人才,通過創意投入,培育有特色、有亮點、有文化、有傳承的農耕文創品牌和鄉村文創品牌,使產品更具市場吸引力和新市場空間,也能輻射帶動創意農業、創意節慶、創意食品等相關產業及手工藝店等特色經營的整體提升。
(4)節慶為媒:深耕農文旅融合
以農為本、以節為媒,自2018年黨中央和國務院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以來,歷經五年國家層面的舉辦及地方的積極響應,此豐收節已成為弘揚農耕文化、推進鄉村振興、期盼國泰年豐的暖心符號和重要載體,已成為傳統鄉村文化集中展示和體現的舞臺,大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助力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
各地的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節、農業嘉年華,要兼顧產業推進和文化推廣,深化農文旅融合。一方面堅持創新、開放理念,立足當地產業和重點項目,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加強區域協作,形成帶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一方面要深度展現文化傳承、非遺展演、民俗民風,通過技能比演、民俗文化展覽、現代農業文化體驗、鄉村旅游觀光、美食品鑒、農產品電商直播等活動,形成多元交流,促進三產融合,聯結城市與鄉村、市民與農民、生產與消費,活躍鄉村消費市場。
當然,節慶活動的組織,要注重媒體宣傳的權威性和廣泛性,提前策劃好專題片和相關主題采訪內容。
(5)人才培養:釋放創新引導活力
人才興則事業興,不管是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或基地,還是博物館的運營、文創產品的開發、節慶的策劃,都需要強有力人才隊伍的創新引領。
綠維文旅認為,一方面筑巢引鳳,以鄉情為紐帶,引入返鄉創客或創業人才,下沉一批懂農業、懂文化旅游的專業人才;一方面加大鄉土人才的培育力度,通過集中培訓、專題培訓、觀摩學習等方式,提升農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主體意識,增強認同感、參與感,放大引領和帶動效應。當然,最重要的是遵循農耕思維,用好用活人才,積極搭建耕讀講堂、教育實踐基地、文創平臺等傳承和推廣平臺,鼓勵技能人才在技藝傳承及產業發展方面的實際帶動作用,讓農耕文化在新時代釋放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