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去寺院參觀或禮佛朝拜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
寺院的門檻非常高。
到寺院殿宇門口,或許還會有人善意的提醒你:“門檻不能踩!”
聽到這樣的提醒,有很多人:“為什么不能踩?”
如果慌忙之下不小心踩到了門檻,或許你會心有不安,生怕自己做了錯事,受到佛菩薩的懲罰。
寺院門檻不能踩,這其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對踩門檻的錯誤認識
在寺院忌踩門檻,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門檻是佛菩薩的肩膀或者額頭,而佛菩薩是很忌諱腳的,認為腳是骯臟之物,踩了門檻是對佛菩薩的不敬,會受到懲罰。
其實,在佛教文化里,并沒有“門檻是佛菩薩肩膀或者額頭”的說法。
如果說門檻是佛菩薩的肩膀或者額頭,絕對不能踩,那難道就可以跨過去嗎?
還有一種更容易迷惑人的說法,就是門檻的“檻”與“坎”字同音,就有人認為有坎坷之意,若踩踏門檻,則表示遇坎兒。
遇到門檻,大步跨過去,則寓意為跨過坎坷,往后便會一帆風順。
用諧音字來理解門檻的含義,這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處,但這種說法只是民俗而已,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門檻是我國獨有的傳統建筑,寺院的門檻,也是佛教與中國風俗文化的結合。
在國外的佛教寺院里,并沒有像我國佛教寺院一樣,有一道高立威嚴的門檻,就更談不上有忌踩門檻之說。
門檻的基本作用
門檻原指門下的橫木,中國傳統住宅的大門入口處必有門檻,人們進出大門均要跨過門檻,起到緩沖步伐,阻擋外力的作用。
古時的門檻高與膝齊,如今的門檻已沒有這么高,大約只有一寸左右,除了用木材制作外,也有用窄長形石條的,固定在鐵閘與大門之間的地上。
門檻還明確地將住宅與外界分隔開來,同時門檻既可擋風防塵,起到保暖聚氣,防寒降暑的功效,又可把各類爬蟲拒之門外,因而實用價值很大。
在寺院中門檻多為木制,如果長年累月踩門檻,門檻便容易出現變形、破損的情況,也就不利于上述功能。
傳統文化中的門檻
《論語·鄉黨》中說道:“立不中門,行不履閾?!?/span>
大致意思是:站著的時候,不站在門中央。人站在門中央,有點趾高氣揚。
《論語》中講不站在門中央,是以示謙卑。
進門的時候,不踩著門檻,門檻比平地高一截,如果踩在上面,就比普通人高,可能會失禮。
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踩門檻是君子之風,既能表示謙卑之心,又不會失禮數。
同理,寺院的門檻也一樣,更何況寺院是供奉諸佛菩薩的地方,是僧眾駐錫的道場,是弘法利生的所在,進入佛寺,遵守佛門禮儀,維護其莊嚴神圣,正是君子當為。
所以,在寺院不能踩門檻之說,并非像傳言說的那樣,是佛菩薩的肩膀或跨越坎坷,而是基于文明禮儀和對門檻的保護來說的。
如果大家在寺院確實不小心踩了門檻,也不必過于擔憂,佛菩薩是不會因為你踩了門檻而懲罰責難你的。
但這也不代表大家可以在門檻上隨意踩踏,無論在寺院還是在平常建筑中,為表尊敬,都以跨過門檻為宜。
跨門檻先邁哪只腳
除了不踩門檻之外,還有一個小細節容易被大家忽略,就是跨門檻先邁哪只腳?
一般來講,若靠門左側行,則先邁左腳;若靠門右側行,則先邁右腳。
這有什么說法呢?
當走左側跨左腳過來的時候,我們的背是對著門幫,后面有人相對,大家也是正面而迎。
要走左側邁個右腳來,那就是背對著大家了。正面相迎,是對人的禮貌和尊敬。
所以,一個人的修養舉止,就在生活中真真實實地行走中流露出來。
寺院是個清凈、莊嚴的道場,需要信眾們法心護持。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香客遵守寺院儀規,才有利于修福增慧,獲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