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爐古鎮位于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東南角的一處山頭上,曾因“陶爐陳列”而得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片熱土最吸引我的正是她的“陶爐氣質”——渾厚、質樸、滄桑。
層層疊疊的窯居錯落有致,陶罐圍成的外墻饒有特色,瓷片鋪成的道路一直延伸至山巔……這就是陳爐古鎮特有的景觀。
陳爐古鎮是重要的耀瓷產區,以燒造青、白、黑和醬釉瓷而聞名,享有“渭北瓷都”之美譽。
走進陳爐古鎮,至今依然可以找到部分耀瓷古窯址。也許有人會問:最早的耀瓷產于黃堡鎮,為什么后來遷移到陳爐鎮了呢?據專家推測,這是由于黃堡鎮自身高嶺土資源匱乏所致。當時黃堡鎮燒制瓷器所用的高嶺土基本靠騾馬馱運而來,久而久之,黃堡鎮陶瓷生產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至唐朝中葉的時候,制陶藝人開始尋找其他盛產高嶺土的地方燒制瓷器。于是,他們在另外的地方開辟了新的燒瓷領地。這地方正是陳爐鎮的立地坡和上店村。陳爐鎮因此而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重要的耀瓷產區。
據史書記載,至宋元時,陳爐制瓷業達到繁盛,其瓷制品以碗、盤、盆、罐、瓶、盒、燈、爐等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另有陳設器、供器、瓷雕等,種類豐富,行銷四方。至明清時,陳爐陶瓷生產達至鼎盛,“陶場南北三里,東西延綿五里,爐火雜陳,徹夜明朗”,是以,陳爐鎮被冠以“爐山不夜”的美譽,尤其是清乾隆年間,“鎮民800戶,俱業陶”,直接創造了年產800萬件瓷器的驚人紀錄。
自唐至今千余年來,陳爐一直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瓷業生產基地,也是唯一延續生產至今的古耀州窯場。陳爐瓷窯“爐火千年不絕”,堪稱陶瓷史上的奇跡。
陳爐古鎮,以窯為居。不過這陳爐窯居又非一般的窯居。這種用陳爐瓷磚壘砌的窯居,散發著特殊的質感,引人青睞。
所謂“陳爐瓷磚”,就是將生產中廢棄的碎瓷陶片磨碎后加入黏土中調和成母體,經手工脫坯后燒制成磚。磚的尺寸大于普通黏土磚,為3cm×6cm×9cm。尺寸的由來也有一個吉利的說法,所謂“三六九,朝上走”,它寓含了窯工們追求向上的祈愿。陳爐瓷磚的色彩亦不同于普通黏土磚單純的紅色或青色。因它是由富含礦物質的黏土與碎陶混合而成,燒制出的磚都會呈現由淡黃色向褐紅色或者藍紫色過渡的奇幻色彩效果。尤值一提的是,陳爐瓷磚只有陳爐古鎮的小爐窯煤火才能燒制出這樣豐富的色彩和別樣的質感,其他磚廠都無法實現。
當然,除了陳爐瓷磚的獨特別致,一排排用陶罐壘起的外墻和用瓷片鋪就的道路,更是散發著藝術的氣息,創造出了古鎮最壯麗的景觀。瓷磚筑窯,陶罐壘墻,瓷片鋪路……整個陳爐古鎮猶如爐火燒造而成,呈現出特有的質感和氣質,古樸而溫馨。
瓷窯爐火陳爐古鎮延續了1000多年。千年時光,早已使這里的一切與陶瓷融為一體。從民藝、民俗到民居,都浸透著深厚的陶瓷文化。
陳爐的陶瓷藝人視陶瓷為安身立命之本。人人都要尊拜“窯神爺”,努力鉆研陶瓷藝術……不僅如此,他們還將自己的創造力用在了除燒瓷制陶之外的筑窯、壘墻、鋪地等手藝活上。所以,不僅是陶瓷工藝品,哪怕是古鎮的一垛陶罐壘砌的外墻、一幢普通的煙囪、一段瓷片鋪就的道路,看似隨意的組合,都溢滿藝術氣息,映射出陳爐陶瓷藝人精湛的技藝和優良的素養。
當你走在陳爐的這塊土地上,目光所及皆是陶瓷文明的斑斕與厚重。尤其是當你穿過院墻走進陳爐瓷磚砌筑的窯洞,更會讓你感到陳爐文化的醇厚和陳爐人的淳樸。
千百年來,一代代陶瓷藝人聚集在陳爐古鎮,憑借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利用這里豐富的陶土資源創造了聞名中外的耀州陶瓷,成就了無可替代的輝煌歷史。陳爐古鎮因而享有“東方陶瓷古鎮”之美譽。
輝煌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給了陳爐古鎮強烈的文化自信。“致知力行,繼往開來。”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有許多年輕人涌入陳爐古鎮,向古鎮老陶瓷藝人拜師學藝。他們,誓將這古老的制陶技藝代代傳承下去,使其發揚光大。2007年,陳爐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陳爐古鎮被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是陜西省唯一以陶瓷文化特色命名的“文化藝術之鄉”。
如今,當你走進陳爐古鎮,放眼望去,古鎮中依山而建的窯居,層層疊疊,狀如蜂房,錯落有致,雄偉壯觀。
走進這里,就如同走進一個斑斕的油畫世界。這里,就是有著獨特質感、充滿希望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陳爐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