翙崗,又稱鳳崗,位于桐廬縣鳳川街道。東北臨大源溪,東南與三鑫村接壤,西連西莊村和園林村,北靠320國道。
翙崗村建在一條隆起的山脊(即山崗)上,是江南大龍門山余脈的延伸,自獅山大廟山向北延伸,經過松林頭,一直到柴埠江邊。因村子所建地勢比周邊要高,被稱之為青龍背。傳說,孫權的太祖母要安葬在華林寺的香泉山上,這是“萬代諸侯”的風水。但棺材將抬至香泉山上時,突然聽說天子崗上有“一朝天子”好風水。經過權衡利弊,孫家決定要“一朝天子”。于是棺材“回杠”,奔天子崗而去。因為悔喪“回杠”,沾著晦氣,而此處為山崗,時間一長,這里就叫“悔喪”“悔崗”“晦崗”。
元朝末年,劉伯溫到晦崗看望好友李康。李康時為桐廬名儒,朝廷屢召不征。應李康挽留,劉伯溫遂在晦崗寓居并在華林寺設館辦學。寓居期間,寫下《虎鎮山記》。據傳,劉伯溫之子劉璟出生在翙崗,故村民們樂意認劉伯溫是半個翙崗人。
相傳晦崗在古時是鳳凰棲息的地方,晦崗地形也似起飛的鳳凰。劉伯溫精通堪輿學,十分喜愛這一方地氣山勢。恰遇晦崗李家祠堂東邊廳落成,村中主事者求他為祠堂題寫匾額。劉伯溫順勢而為,題寫了“鳳翙高崗”。“翙”與“悔”“晦”同音(取自詩經“鳳凰于飛、翙翙其羽”),意為鳳凰起飛時,扇動翅膀翙翙發出的聲音。于是,原是悔喪、晦氣的山崗,衍變成鳳凰棲息、出貴人的高崗了。自此,翙崗這代表吉祥與美麗的村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翙崗是以水渠為經緯的古村落,各類建筑物依水而建。老街長420余米縱貫全村,兩側是店鋪、作坊、花廳、祠堂及臺門,東側有嘉慶堂、鳳清堂、敬義堂、東邊廳等,最老的和興堂建于明代。西側有云雨堂、資元堂、敬吉堂、康德堂、忠孝臺門和方店廳。
老街上,沿街的水渠常年流水不斷,清澈見底。沿街口設有六個水埠,供人們取水、洗滌之用,形成老街特有的景觀。據傳,這條水渠就是當年劉伯溫寓住翙崗時,利用堪輿學指導村民們修建的。水源引自大源溪,從大源溪開挖一條地下暗渠將水引入村中。翙崗的水系,因其古老、若明若暗而永遠清冽的水質,為世人所驚嘆。翙崗現有的古建筑約106幢,多數為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所建,建筑講究外觀氣勢和廳堂布局,以四進大屋居多。古建筑都建在抬高的地基上,以石條做墻基,美觀堅固。
隨著古村落旅游業的興起,翙崗村以“尊重鄉村記憶,留住歷史文脈,打造古韻街區”為定位,保護好街區的歷史建筑,使老街保持了原有的風貌,老街韻味更足。翙崗村入選國家級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評為美麗鄉村精品村和傳統文化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和重點歷史文化村落、省級文保單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