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臺觀,位于武當山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臺宮”。
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于兵火。光緒時重建部分廟房?,F已修復部分廟房。
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是武當山三十六觀中最大的道觀之一。
瓊臺觀,在元代稱為“瓊臺宮”,明朝改宮為觀。分為上觀、中觀、下觀。瓊臺三觀各有非常好聽的名字,上觀叫“白玉龜臺”,中觀叫“紫岳瓊臺”,下觀叫“玉樂霄臺”。
瓊臺下觀代表著“有善有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不爽”的世界觀;顯而易見,遵循下觀的世界觀得到人間福報,有福也夾雜煩惱。
而瓊臺中觀代表著“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的世界觀;中觀代表的世界觀是理性的極致,和佛教中觀一致,得到無上智慧。
瓊臺上觀代表著“一切順逆都是營養,一切人事物都是為了成就自己,感恩一切”的世界觀;上觀的世界觀純善無惡,感得天人福報,因此總是美好。
歷史上,三觀之間借山勢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間由亭橋相聯,故有在三觀之間走動“出門不見天,下雨不濕鞋”的說法,可見當時瓊臺觀的建筑是宏大而奇妙的。
中觀還保存著一座完全用青石構造的元代石殿,里面供奉的也是用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
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龍捧圣至天宮后,玉皇大帝在瓊臺冊封真武為北極玄天上帝。因此,人們認為武當山瓊臺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
三觀建筑物,均利用地形特征,各以中軸線進行對稱布局,顯得合理而嚴謹。上觀早廢,今存遺址,尚存石雕玄武像和明碑。
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龍捧圣至天宮后,玉皇大帝在瓊臺冊封真武為北極玄天上帝。因此,武當道教認為瓊臺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
瓊臺中觀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明崇禎年間,依山而建,典型的道教建筑風格,古人贊曰:“瓊臺多幽意,山靜似太古”。瓊臺中觀山門也叫龍虎殿,為單檐歇山頂,古樸黃色山門上方書寫“瓊臺中觀”四個大字。
進入瓊臺中觀觀門便見兩尊神仙,青龍、白虎,守在觀門處的作用是鎮地氣的。
正中大殿祖師殿立于石臺之上,前出月臺,單檐硬山頂,祖師殿中央神龕內供真武大帝。兩側東西配殿分別為慈航殿和財神殿,慈航殿內中央神龕供奉觀音大士,兩側是碧霞元君與九天玄女,財神殿中央神龕供福祿壽三星像。圖片
大殿右側,保存著一座完全用青石構造的元代石殿,里面供奉的也是用青石雕塑的玄武圣像。石殿墻厚近1米,面闊進深1間,建筑面積18平方米。
過了門廊里面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很是靜謐悠閑。正中大殿祖師殿立于石臺之上,前出月臺,單檐硬山頂,祖師殿中央神龕內供真武大帝。
兩側東西配殿分別為慈航殿和財神殿,慈航殿內中央神龕供奉觀音大士,兩側是碧霞元君與九天玄女,財神殿中央神龕供福祿壽三星像。
繞過祖師殿,向上望去,可以看到“瓊臺中觀”的主體建筑“三清殿”在巍峨的山峰護衛下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在第一層臺階左右側,對稱建有兩個精致的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分別為鐘樓、鼓樓。
繞過祖師殿,向上望去,可以看到“瓊臺中觀”的主體建筑“三清殿”在巍峨的山峰護衛下顯得十分莊嚴肅穆。
在第一層臺階左右側,對稱建有兩個精致的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分別為鐘樓、鼓樓。鐘樓位于臺階西側,鼓樓位于臺階東側。
二層崇臺石壁上刻著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分為“道篇”、“德篇”。“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清殿位于長長的臺階盡頭,第二層崇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清殿”的牌匾了。三清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檐下遍施彩繪。三清殿上檐戧脊端部飾琉璃龍、下檐角脊端部飾琉璃鳳。
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三清祖師的殿堂,三清祖師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尊神。
瓊臺下觀,現存正殿、配房等13間,建筑面積571平方米。正殿為清式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屋面為干陰陽板瓦。前為廊后封檐,前檐飾11組五彩重昂清式斗栱,正面為隔扇門。面闊3間13.65米,進深10.80米,通高9.80米。
殿前北配房在1987年冬被大雪壓塌,現存遺址;現存南配房面闊5間二層,磚木結構,硬山頂,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木構架,正面全為木裝修。
數百年歲月和戰亂兵火,使瓊臺觀的房屋毀損嚴重。上觀,僅存有遺址和石雕玄武,下觀亦只有搖搖欲墜的大殿和幾間道房了。
在瓊臺觀海拔1450米的懸崖上,有座巖洞叫太玄洞,是古代隱士修行之地。因巖洞在峭壁上,攀爬路上處處驚險,稍有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
太玄洞是個雙層巖屋,到第二層要利用云梯爬上去,所以當地人又管太玄洞叫梯子巖。
順著梯子進入第二層還要經過一道天橋。在洞中懸空架橋,這種別致奇特的結構,在武當山巖屋建筑中是首次發現。
梯子巖亦稱悟真巖、太玄洞,屬典型的斷層地貌,巖壁是片巖風化所形成的大小不一的蜂窩狀褶皺。一架高7.8米、寬0.9米的木梯緊貼巖壁豎著,雖經百年風吹日曬,木梯依然結實;攀梯而上,可到達第二層巖洞,崖壁邊分別立有明朝嘉靖、萬歷年間的石碑。高約半米的石碑系帝王奉安碑、太玄洞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