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地方,曾被稱為昌化第一大鎮,蒲溪沿岸的繁華堪比十里秦淮。這個地方就是河橋古鎮。河橋古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西南部,歷史上因河而興、因商而達,有“小上海”、“浙西秦懷”的美譽。河橋古鎮現存各類歷史建筑100余幢,多呈徽派建筑風貌,店鋪大多保留著“前店后坊”格局,體現了清末民初的傳統建筑特征。
河橋古鎮擁有1300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唐昌(昌化縣)設四鎮,河橋為首,至今鎮門上“唐昌首鎮”四字猶可見,自古以來,河橋古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1944—1945年,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曾二度到河橋,并建立了“中美合作社”。
“唐昌一千年地貫徽杭浙皖,首鎮兩百里水通富春錢塘”這,說的就是千年古鎮河橋。河橋古鎮位于臨安市的南面,坐落在蒲溪、昌南溪、昌化溪三水交匯處,因有河有橋,遂稱河橋。
1200多年前,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時期,汪姓人家為避戰亂,從安徽出發,攜老扶幼千里輾轉流落到了昌化。發現此地高山環繞,水土肥美,山川秀麗,一片祥和之景,遂決定在此繁衍生息。
一場戰亂竟無意間揭開了河橋千年歷史的開端。而汪家,也無法預料到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這個地處高山之中的小鎮會演繹出怎樣的繁華。
到了明嘉靖年,汪、洪、胡、潘、沈、程一戶戶人家相繼扎根于此,河橋漸漸地熱鬧了起來。后歷經更迭,至清代形成如今的千米長街,有河橋一帶幾里許,煙火不下千家的盛況。
河橋因戰亂而生,因水而興。獨特的水陸優勢使河橋成為了盛極一時的浙西商賈重鎮,自建鎮起便有著唐昌首鎮的美譽。
鼎盛時期,這里是浙西最大的藥材集散地,有三百舟船泊古埠,舷歌對唱鬧浙西之景,繁榮的河運帶來了不息的人潮,往來商賈云集,達官貴人在此聚首。
鎮上酒旗招展,青樓林立,河中畫舫對開,琴聲拍岸,女子的精美妝容把柳溪江染成了一彎胭脂水,又給柳溪江送上了女人河與浙西秦淮的風情別稱。
河橋老街是古鎮的象征,是古鎮文化最直接的反映。鵝卵石與青石板鋪就的河橋老街,長近2000米、寬5米,東西走向,沿江而建。
街道兩邊,店挨店、門排門,前臨河,后依山,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歲月滄桑,河橋老街仍不失當年風貌,尚幸存著100多幢古老建筑物,老城門、老石板路、老店號、老民居、老戲臺、老茶樓、老作坊、老弄堂……
河橋有街、河邊有船、河中有排,是古鎮河橋一道別致的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