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君梯田景觀
近年來,陜西文物系統積極助力推動扶貧攻堅工作,發揮文物工作在精準扶貧中的文化引領作用,探索出從傳統專業性保護到社會參與保護的新路子,文物扶貧工作帶動農業文化遺產區域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讓當地群眾共同邁上致富路,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和全國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2016年,在陜西省文物局的精心指導下,宜君縣堅持“保護文物、傳承精神、融合發展”原則、圍繞“傳承文明、增強自信”這個中心、推動“保護遺產與發展旅游”相結合、促進“鄉村產業、人居環境、生態文明”共同發展的總體思路,結合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扶貧開發和文物工作實際,啟動“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建設項目,使文物扶貧工作惠及廣大群眾。
自然“宜君”環境
宜君縣位于陜西省中部的銅川市北部、關中平原與陜北黃土高原的結合部,因宜君水和適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夏天知涼,冬天知熱”。該地歷史悠久,環境優美,光熱適中,負氧離子含量高,素有“中國避暑城”之美譽,是四季皆宜的避暑養生福地。
玉米是宜君縣第一大優勢糧食作物,宜君是陜西省地膜玉米種植第一大縣。該縣種植玉米有著久遠歷史,從開始試驗薄膜玉米到形成規模,實現了農耕文明的巨大進步。
每年四五月間,山城宜君縣山梁溝峁間層層疊疊的地膜玉米梯田,如一圈圈泛起的白色波浪和一曲曲曼妙婀娜的五線譜,勾勒出大地的豐腴和壯闊,彰顯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宜君哭泉旱作梯田作為農耕文化的印記和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統耕作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的代表,也是一座彌足珍貴、不可移動的活態文化遺產寶庫,梁、峁、溝、壑縱橫交錯和地形地貌復雜神奇,彰顯著黃土高原的雄渾,成為現代農業文明的新典范。
打造生態家園
近年來,宜君縣以保護梯田固有形態為基礎,以產業發展改變群眾生活為目標,以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和大力改變鄉村環境為突破口,把傳統梯田這一農業生產方式變成提高當地百姓生活品質的場所——建設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
當地依托哭泉梯田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利用,首先把哭泉梯田列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哭泉梯田片區作為示范,深入挖掘梯田文化、保護生態景觀、建設美麗鄉村,規劃夯實了縣鄉村三級協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當地在陜西省文物局的指導下,利用梯田獨特的實用性和觀賞性,結合傳統耕作與生態觀光,完善“農耕印象”和“上帝指紋”等文化旅游設施,擬定制度,增添設施,優化服務,實現了梯田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以哭泉梯田為重點、以構建生態博物館為總體目標,力求自然生態、歷史文物、民俗風情等眾多文化元素融合發展,形成以哭泉梯田、戰國長城、娑羅古樹、避暑養生、福地湖光、洛河風貌、云夢道教七大文化展示區。以傳統文化吸引游客,以旅游豐富現代人的文化境界,全力打造西北知名的傳統農業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
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建設項目先后完成姜女文化廣場、游客接待中心、民居改造、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開展宜君梯田自駕游、宜君梯田客棧民宿體驗游、中國美麗田園·宜君梯田攝影寫生季等活動。
文物惠及民生
2016年以來,宜君縣以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被列入“陜西省文物扶貧項目”為契機,充分利用梯田景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景點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民俗經濟,全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全縣以精準脫貧為抓手,大力實施旅游+扶貧戰略,以文物保護為切入,積極推行旱作梯田景區網格化管理,努力實現管護員、講解員、保潔員“三員齊備”。通過景區帶動扶貧、農旅融合扶貧、商品制造扶貧及技能培訓扶貧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形成以“梯田旅游、休閑度假、民俗體驗”為特色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走出一條“以生態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使哭泉這個歷史上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群眾感覺到生態環境好了、旅游的人多了、居住環境改善了、人均收入增加了。
2016年11月17日,“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正式由陜西省文物局授牌,2017年宜君縣將完成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各個展示區的展示工程,力爭成為國內比較有影響的中國農耕文化博物典型代表。
宜君因其獨特唯美的農業耕作景觀和旱作梯田生態博物館的正確定位,先后被國家部委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中國避暑休閑百強縣”“全國革命老區旅游脫貧致富典范縣”,被評選為“最美中國”“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旅游目的地、最受攝影家喜歡的旅游區、陜西省旅游惠民先鋒縣,還被特別推薦為2015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個地方之一。
共建南北梯田
宜君哭泉梯田雄踞于關中通往陜北的咽喉要塞,是關中等旱作農業的代表;陜南的漢陰鳳堰古梯田鑲嵌在巍峨秦嶺和巴山腹地,作為水梯田是稻作文化的代表。位于關中南北的兩個梯田群落一旱一水,各有千秋。2016年在陜西省文物局的倡議和支持下,漢陰、宜君兩縣共同簽署合作開發協議。
雙方商定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共同打造姊妹梯田生態博物館。
根據協議,雙方在梯田文化挖掘和研究中可將資源與研究成果共享,突出漢陰鳳堰古梯田、宜君哭泉梯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致力于聯手融入更大的區域旅游合作圈,在資源配置、線路設計、聯合營銷、日常管理、信息交流、旅游產品開發等多方面積極合作,聯合開發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和產品,共同做好線上線下的宣傳推介。
兩縣將以簽約為契機,在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等方面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讓更多的游客能夠欣賞到這兩種文化蘊育出的歷史遺跡和民俗文化,推動兩縣文物旅游產業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