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清朝皇帝的夏宮,位于河北省境內,建造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由皇室宮殿、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組成。建筑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山區、草原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罕見的歷史遺存,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鞏固和發展的象征。
避暑山莊是清代帝王的離宮別苑,又稱熱河行宮,承德人親切地叫它離宮。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修建,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徹底完工,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才修建完成。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頤和園的兩倍,故宮的八倍,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整座山莊按使用功能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是一座宮、苑一體的皇家園林。
整座山莊的設計極像中國版圖的縮影,西北部的山區,地勢高敞,溝壑縱橫,宛如西北部的高原;東北部的平原區,地勢平坦,綠草如茵,如同遼闊的內蒙古草原;東南部的湖區,地勢較低,景色秀麗,好似江南水鄉,這不就是我們偉大祖國錦繡河山的縮影嗎?
避暑山莊不僅是一座皇家園林,同時還是清代的第二個政治中心。當年清帝每年有半年時間駐踐于此,處理日常政務。在這里您既可看到帝王之家的大氣,也可領略江南園林的纖雅,園林體現了康熙皇帝“融南化北為一處,移天縮地在襟懷”的造園思想??梢哉f山莊的修建集中國園林造園藝術之大成,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輝煌
推薦游覽路線:麗正門—澹泊敬城殿——四知書屋—煙波致爽殿——云山勝地樓——苑景區賞湖——青蓮島——熱河泉——平原區萬樹園——文津閣——山區。
避暑山莊周圍寺廟
在避暑山莊的東面和北面,呈半圓形如眾星捧月般地排列著氣勢磅礴、金碧輝煌的十二座寺廟。這些寺廟的修建是由于清朝初年,藏傳佛教在我國西北蒙藏地區勢力強大,教徒信仰虔誠,清政府為加強對西北邊疆的統治,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各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對蒙古、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習俗為治”的方針。乾隆皇帝曾在《喇嘛說》中提到:“興黃教(藏傳佛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边@反映了清朝統治者想通過順應少數民族習俗,尊重蒙古、藏上層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來密切地方與清中央政府的關系,以達到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
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康乾盛世”的67年間建成十二座寺廟,為前來的上層政教人物提供瞻禮、膜拜等佛事活動場所。每座寺廟的興建,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緣由,都與當時清王朝處理、解決蒙古、西藏、新疆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問題緊密相關,反映了清王朝以宗教為手段,緩和民族矛盾,達到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目的。
十二座寺廟分別是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殊像寺、羅漢堂、須彌福壽之廟和廣緣寺,其中,羅漢堂、廣安寺、普樂寺三座寺廟,沒有安設喇嘛,由內務府管理;普佑寺是普寧寺的經學院,由普寧寺住持代管,宗教生活附屬于普寧寺。因此針對其余八座寺廟,朝廷在京師理藩院喇嘛印務處,設立了八處辦事機構,專門管理這些寺廟。因這些寺廟位于長城古北口以外,清正史文獻稱之“外廟”或“口外八處”,后俗稱“外八廟”。久而久之,人們逐漸把避暑山莊周圍由朝廷直接管理的這十二座寺廟統稱為“外八廟”。
這十二座寺廟從選址到布局都由清朝皇帝親自裁決,寺廟的匾額、碑文都是皇帝親自書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建造。集漢、滿、蒙古、藏等各民族建筑藝術、宗教藝術之大成,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