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把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既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涵養了文明鄉風,塑造著鄉村的文明新風貌。鄉村文化蘊含著培養文明風尚、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培育更多鄉村文化人才,強化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一池春水”將被更好激活。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振興全過程。在農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涉及農村經濟基礎、文化環境和組織基礎的系統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明確了社會轉型期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價值觀念和標準,從而在農民群體中構建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共識,引導農民群眾的思想行動,堅定農民群眾的理想信念,凝聚農民群眾的精神力量,為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通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鄉村社會向“好”、鄉村民眾向“善”,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思想引領、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資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廣大村民的自覺行動。要立足特色資源,以產業振興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公共利益需求,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根基。比如,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要健全農村文化供給和服務體系,開展形式豐富的道德文藝活動,創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農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場域。比如,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內核的文化娛樂作品,寓教于樂、根植于心。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感召農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發掘農民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人物和事跡,從感性層面使農民更為直觀地理解其中的內涵要求,從而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著豐富的內涵要義,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和探索中逐漸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包含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將這一制度體系貫穿到鄉村振興的全過程有利于構建科學規范、系統完備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用制度推動鄉村振興。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全方位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無論是以適度規模從事糧食生產的經營主體,還是以勞動密集型從事特色農產品經營的小農戶,都通過自己的勞動提高了收入和生活水平,激發了他們的創新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保持了城鄉發展的動態平衡。
比如,在呂梁市離石區的鄉村振興實踐中,離石區黨委政府深度謀劃,與山西農業大學深度開展校地合作,積極打造王營莊文旅小鎮,通過搭建數字平臺、科技平臺、合作平臺,發展“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養殖、文化+休閑”等業態,克服了鄉村發展面臨的科技、資源、人才困境,蹚出了一條文旅融合振興路。在生態宜居方面,離石區通過黨委政府大力弘揚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良傳統與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現代文明理念相結合,在大東溝村實現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把鄉村中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邃的思想和智慧。鄉賢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一種表現形式,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等文化基因。要廣泛聯系和召集鄉賢,匯聚團結發展合力,鼓勵鄉賢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引導鄉賢投資產業、發展事業。要充分發揮鄉村區位優勢、自然稟賦優勢,特別是加強文旅資源開發,深度挖掘和闡釋本地域、本鄉村的獨特人文歷史。
優良家風建設與每一位村民都息息相關,要加強對家庭美德故事的宣傳,引導村民重視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家風培育;系統整理本地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家規、家訓以及鄉規民約相關內容,結合時代發展作出新詮釋。要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產勞動生活,引導鄉村群眾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過程。要以“自治”主導,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激發村民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法治”護航,提升村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筑牢鄉村振興法治基石;以“德治”教化,崇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才興德、以文養德、以評弘德,推動鄉村振興。
同時,要發揮基層黨建作用,提升向心力、組織力和戰斗力。注重利用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由“群眾跑腿”到“數據跑路”,實實在在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圖片來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