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古民居,一座文化村,散落在洛陽城北10公里,這里是孟津區朝陽鎮衛坡村。村內古石階、天井窯院、私塾院、古樹名木等,處處印刻著先民的文化烙印,散發著古樸的鄉愁、鄉風、鄉韻。
衛坡始建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是“中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中國傳統村落、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內遺存的古民居是目前豫西地區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古村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曾是后周宰相魏仁溥私人花園“魏氏池館”的所在地,是第一株魏紫牡丹培植誕生地。自清乾隆年始,先后出過4位誥命夫人,七品以上官員26位,整個大家族多時達230余口人,可謂一方富甲。這里更像是一座被時光遺忘的城,漫步在青磚灰瓦的清代老街,過天井、走穿堂,邁月臺,在古槐樹蔭的掩映下納涼小憩,在幽靜與古樸中邂逅衛坡村村史館。
衛坡村村史館是今年我省首批命名的“河南省村史館示范點”之一,該館于2022年5月建成投用。借助周邊衛坡古居民的獨特區位優勢,與衛坡村黨群服務中心毗鄰而建,其前身是衛坡村家風家訓館。村史館建筑面積400平方米(上下兩層),先后投資110萬元,是衛坡村重要的文化陣地。這里見證了衛坡的滄桑巨變和輝煌歷程,留下了無盡的文化瑰寶,展現了當地的民俗風情。
整個展廳以村莊溯源、產業發展、保護開發、歷史名人、紅色記憶、家風家訓、村規民約等為主題,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多媒體影像技術等形式,結合村莊規劃圖,全方位展現衛坡的地理風貌、歷史變遷和人文景觀。館內整體裝飾參照周邊衛坡村清代古民居建筑,延續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點綴青瓦木雕、楹聯匾額、魏紫牡丹文化元素,于細節處見真匠心。徜徉村史館,感受衛坡的古樸滄桑,近距離體驗文化傳承之美,穿越時空的歷史厚重感油然而生。
魏氏古宅留下100多塊楹聯匾額,猶如一個匾額展覽館。這些匾額多是倡導讀書、警策明志、弘揚家風家學等,如今,一系列反映家風家訓的匾額經過復制,集中陳列在館內。村史館正門正是由一副楹聯拉開帷幕,這幅楹聯也是有故事可尋的。
2018年,中國·洛陽魏家坡“魏紫杯”楹聯大賽中以“先魏坡,后衛坡,衛坡承魏坡,魏紫源魏坡”為出句,面向全球海內外楹聯愛好者征集下聯,最后從80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陳愛松先生的下聯“今洛水,古雒水,雒水即洛水,洛神出洛水”摘取桂冠。此楹聯木匾掛正門兩側大氣磅礴、文采飛揚,彰顯了衛坡鐘秀毓靈的文化魅力,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悠長的文化,洛神傳說和魏紫牡丹的祥瑞之氣撲面而來,為村史館錦上添花。
進入大廳,映入眼簾的是衛坡村村史館的巨幅圖案標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愁的重要講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橫于標識下方,一語道出了建設村史館的意義所在。大廳西側為衛坡村簡介,東側為“魏衛同宗”的緣由,講述衛氏先祖先改魏姓,后又復歸衛姓的歷史淵源:據衛氏家譜記載,衛氏祖居山西陽城,明洪武年間為避亂遷居河南濟源。清順治年間,衛天祿由濟源軹城遷至洛陽,起初“一擔兩筐,人不過十口”,到衛天祿的孫子輩時,衛家開始發達,耕讀傳家的良好家風使衛氏家族成為名門望族。
天祿公遷居衛坡有“三慕一望”,“三慕”指一慕名都洛陽,二慕名花魏紫牡丹發祥地,三慕寶地魏孝文帝陵之側;“一望”望此地三面環溝,背靠邙嶺,溝中有水,水流蜿蜒,魚蝦漫游,山明水秀,古樹成林,出門可觀邙山景,居家可聽流水聲,真是風水寶地。天祿公遷居衛坡后,結識了當時的洛陽知縣魏襄,魏襄視衛氏族人和自己同姓同宗,在上報朝廷表彰衛氏家族賑濟災民功德偉業的奏章中,將“衛”字寫成了“魏”。
朝廷按照奏章中的魏姓對衛家進行了多次恩賜皇封,衛家基于恩賜皇封,只好無奈接受,從此衛氏后人改“衛”為“魏”,出現了父姓衛、子姓魏,兄姓衛、弟姓魏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魏氏家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逐漸產生報本追源之心,于光緒年間“全族以魏復衛”,因此衛坡村也被稱為魏家坡。以前看到衛坡又名魏家坡尚不知所云,追本溯源,今日到此方真相大白!
村史館中的人文歷史主題展廳集中展示了衛氏家族簡史、衛氏起源、魏紫牡丹、百年民居、家族興衰以及衛坡村各姓氏家風家訓和衛氏名人名事等歷史記憶。留住根脈、啟迪未來,讓子孫后代了解“我從哪里來,我的根在何處”;穿越時空隧道,進入古民居主題,這里有清代的傳統私塾、中藥鋪、銅坊、衛坡水席等傳統作坊實景,觀者可感受舊時民間百業;過去農耕時代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已經被逐漸取代,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實物展陳區擺放的前人使用過的陶瓷銅器、木桶瓦罐、農具器皿等,老物件見證了難忘的歲月,又重新喚起人們對那個農耕時代的記憶;進入發展歷程篇章,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記載衛坡村自建國以來發生的變遷、改革、生產、發展等重大歷史事件,完整再現了村莊的發展歷程,展示了衛坡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發揚艱苦奮斗追求美好生活,脫貧致富奔小康;產業資源板塊,介紹了衛坡村產業發展布局,重點展示了衛坡建筑業、商貿業和近十年來快速發展的牡丹種植業和文旅產業的發展崛起之路;村榮譽墻集中展示了衛坡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等國家、省、市級各類榮譽匾額、獎牌;收藏的衛坡村村規民約,由村內長者鄉賢參考魏(衛)氏家風家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博采眾長商議制定,引導全體村民樹立文明的民風、村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印象深刻的紅色記憶展廳內,“一封家書”躍然紙上,這里講述了四名衛坡青年應征入伍參加抗美援朝志愿軍,保家衛國的愛國故事,在信中大家讀到了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為革命事業“舍小家為大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拳拳報國心,殷殷赤子情。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家書,聆聽關于一封信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同名故事為原型,《一封家書》已被編排為沉浸式情景劇《魏坡謠》之“一封家書”,在衛坡古民居旅游景區分時段表演,受到游客好評,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這種村史館展陳內容“歷史活化”的教育創新形式值得推廣借鑒,歷史要在傳承中發展,守正中創新,保護傳承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大膽探索創新形式,讓歷史走進人民,真正為人民服務。
謀衛坡產業之發展,繪衛坡明日之藍圖。在村莊規劃區,未來衛坡村村史館與正在提升改造中的衛坡村古民居景區、正在建設中的衛坡村中心公園、正在打造中的衛坡村田園產業景觀共同構建了衛坡村鄉村旅游的新格局,發展民俗村寨旅游,充分挖掘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開發價值。
一個民族最大的資源是文化,最能打動人心的也是文化,村史館涵養傳統文化,厚植文化情懷,承載著光榮和夢想。家鄉的巨變引來游子的回歸。衛坡籍青年小衛,大學畢業后原在上海大城市工作,后得知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后,義無反顧的返鄉創業回報家鄉,如今還成為了衛坡村村史館的義務講解員。“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衛坡人,生于斯、長于斯,我們家也是第一批搬出天井窯院的原住民。當時走出去,是為了尋找機遇。如今回來了,更是看到了機遇。能在家門口創業,看著家鄉越來越好,我們心里是真的開心!”從他對村史館飽含深情的解說中,我們能真切感覺到他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村史館承載了鄉愁記憶,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重要講話的精神內涵,打造當地群眾留住鄉愁、銘記歷史、傳承文明的精神家園。在新時代我們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培育挖掘鄉土文化元素,將傳統村落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揚光大,弘揚社會主旋律和正能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要宣傳保護傳承好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古村落,走進古村落,讓村史館成為促進文化旅游、鄉村振興,帶活全域發展的新引擎。
借用衛坡村村史館的結束語“敬畏歷史者,歷史厚之;傳承歷史者,歷史饋之”。參觀結束,我們欣喜地看到,衛坡村一代代人在故土揮灑晶瑩的汗水,留下閃光的足跡,在傳承和堅守中逐夢前行,引領古村落煥發的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