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城之南,姚江之濱,有個“因渡口而生,因渡口而興”的江南小村,它是人文寧波的一個縮影,是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它就是半浦村。今天讓我們穿越800年的寧靜悠遠,去古村落看炊煙裊裊,品歷史古跡。
半浦村因地處姚江之北,東為鄞西與慈溪兩縣相半之界,江以南九里有浦,北有灌浦古渡,兩地均為渡而名,渡因浦而名,后人以其諧音簡作“半浦”。
半浦古渡,這個歷史的見證者,依然矗立在姚江畔,與其它三大渡口(半浦、河姆渡、邵家渡)共同構成了姚江流域的交通樞紐。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姚江流域的其他古渡口已經基本絕跡,只有這四大渡口依然在默默地服務著兩岸的人民。
它見證了姚江流域的繁榮與變遷,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和記憶。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厚重。
當年的夜航燈柱仍高高佇立,高3.2米的石柱上置飛檐石龕,典雅古樸。隨著半浦渡作為交通要塞的意義淡化,天燈早已失去引航的功能。但作為寧波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天燈遺存,它與旁邊的渡亭、石階形成了一個渡口文化景觀區,以另外的身份守候在此,見證古渡的興衰。
在渡口邊,一家別致的咖啡館悄然開業,迅速成為了年輕人鐘愛的休閑場所。在陽光明媚的午后,來到這家咖啡館,坐在江邊,一邊品味著手沖咖啡,一邊欣賞著來來往往的船只,感受那份慵懶與愜意,讓緊繃的神經得到了短暫的放松。
歷史上,半浦村曾出過50位進士,村內名門望族世代聚居,給半浦村留下了眾多古宅,其中包括24處區級文保單位。沿著村西的小路往前走,一路都能看到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馬頭墻和青瓦白墻、古色古香的宅第,仿佛都藏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待人靜靜聆聽。
磚雕的門楣、花樣各異的木格窗、柱子上桐油的痕跡……這些未被時光掩蓋的細節仿佛都在訴說古宅當年的風雅與榮光。
半浦村有個老宅叫中書第,木門依然是舊時的風貌,走進去,穿過月洞門,老式的木門、自挖的小井,像是到了魯迅記憶里的“百草園”。
中書第的左邊就是半樸園,又被稱為半浦小學,始建于民國15年10月,廊檐相連,為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如今,校舍保存完好的半樸園被列為了區級文物保護點,成為了江北區的知名社會實踐基地。
同時,半樸園作為德造教育的基地,每年都吸引著全市中小學生前來參觀體驗,親子課程、夏令營、冬令營、研學活動等,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褪去歲月的輝煌,如今的半浦村給人留下更多的是那份遠離喧囂的安寧與閑適。在這里,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一切都顯得那么悠然自得。這種平淡而真實的生活方式,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