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建筑蘊含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和歷史記憶,它搏動著祖先的血脈,閃耀著先人的智慧,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見證,又是今天人們溫馨的精神家園和視覺圖騰。
1.西樵【上金甌松塘村】
松塘村位于西樵鎮上金甌村委會。宋代開村,至今近八百年。松塘村倚崗列建,百巷朝塘,古村風貌保存較好。傳統建筑規模20275平方米。村中宗祠家廟、家塾書舍、鑊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樹眾多。如“明德社學”,“養正”、“培元”、“松圃”、“匯川”、“彝圃”、“大夫”書舍、家塾,區玉麟、區諤良、區湛森、區大典、區大原等進士、翰林及現代革命先驅區夢覺等歷史名人的府第、故居,區氏宗祠、六世祖祠、季房宗袥、見五大夫祠、東山祖祠、樵侶祖祠、世大夫家廟等古建筑保留較好,熠熠生輝。村中歷史建筑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筑藝術的“三雕一塑”,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村中保留了傳統的特色文化活動“燒番塔”。因明清兩代,松塘村考取進士五人(其中翰林四人),行伍出身而晉身府臺者一人,考中舉人及獲頒優貢者近二十人,是名符其實的翰林村,松塘村獲“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是南海首個歷史文化名村。
2.桂城【疊南茶基村】
茶基村位于桂城街道疊南村委會。于明永樂十二年(1414)開村,至今已近600年。因當時村邊田基多種茶樹,村子因此而得名茶基坊。茶基村河涌環繞村中,具有典型嶺南水鄉風貌,曾有古人題詩“綠樹兩旁閑逸坐,清溪一水蕩舟游”來形容此特色。現村內古村面貌仍存,保留了何氏宗祠、成莊何公祠、成剛何公祠、俊宇何公祠、三圣宮、華陀古廟等壇廟祠堂,居仁巷、華爾街、水樓巷等古巷道以及三間兩廊布局的古民居一批。村中非物質文化豐富,至今保留了端午賽龍舟、十月初一敬老節等傳統習俗。最值得稱道的是村民承傳了祖先的民間傳統音樂藝術項目“茶基十番”,已在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擴展項目)。
3.九江【煙南煙橋村】
煙橋村位于九江鎮煙南村委會。于明代正統十四年(1450年)建村,因古建筑設計布局如一展翅飛燕,舊稱燕橋村。村口長木橋原名“燕橋”,因終年水汽蒸騰,霧氣繚繞,清乾隆年間已有“煙橋”之稱,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為“煙橋村”。古村規劃嚴整,肌理尚存,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村外河涌交錯,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村中現有何氏六世祖祠、旌表節孝牌坊、蘭桂坊、煙橋正道門樓等和大量古民居,其中何氏六世祖祠以及旌表節孝牌坊都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村中以《周易》內容命名的元、亨、利、貞四巷道及煙橋正道靜穆古樸。歷史名人有號“七十二峰山人”、“煙橋老人”的何翀(1807——1883)和清嘉慶進士、兵部主事、員外郎何文綺(1879--1855)等。
4.西樵【上金甌松塘村】
松塘村位于西樵鎮上金甌村委會。宋代開村,至今近八百年。松塘村倚崗列建,百巷朝塘,古村風貌保存較好。傳統建筑規模20275平方米。村中宗祠家廟、家塾書舍、鑊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樹眾多。如“明德社學”,“養正”、“培元”、“松圃”、“匯川”、“彝圃”、“大夫”書舍、家塾,區玉麟、區諤良、區湛森、區大典、區大原等進士、翰林及現代革命先驅區夢覺等歷史名人的府第、故居,區氏宗祠、六世祖祠、季房宗袥、見五大夫祠、東山祖祠、樵侶祖祠、世大夫家廟等古建筑保留較好,熠熠生輝。村中歷史建筑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筑藝術的“三雕一塑”,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村中保留了傳統的特色文化活動“燒番塔”。因明清兩代,松塘村考取進士五人(其中翰林四人),行伍出身而晉身府臺者一人,考中舉人及獲頒優貢者近二十人,是名符其實的翰林村,松塘村獲“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是南海首個歷史文化名村。
5.西樵【百西村頭村】
村頭村位于西樵鎮百西村委會。宋代末年開村。村落依山傍水。歷代先祖勤勞儉樸,且善于經商,不斷積累資金,年年大興土木,逐步建成今日宏偉古村落的格局。清代最為鼎盛,當時村內三十多條街道成棋盤狀縱橫交錯,130多間鑊耳屋分列花崗巖巷道兩旁,近30多間祠、廟、廳堂分布村中各處,六口古井坐落村中,商鋪林立,繁榮興旺,有“小廣州”之稱。經歷幾百年變遷,現村中花崗巖石巷大部分還在,青磚石腳鑊耳大屋幸存30余間,祠廟、廳堂現存8間,其中潘氏大宗祠、文武古廟、祥齋祖祠、仲宣祖祠最能體現古代廣府古建筑特色。建筑物的磚雕、壁畫、木雕、石雕、灰雕等手工精細,巧奪天工,栩栩如生。歷代重教興文,曾考取3名進士、16名舉人,今天潘氏大宗祠門前旗桿夾石林立。其中潘斯廉、潘斯湖、潘譽征是其中的佼佼者。
6.西樵【百西大地村】
大地村位于西樵鎮百西村委會。先祖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從南雄珠璣巷徒遷至此開村,迄今736年。村落座北向南,棋盤式布局,冬暖夏涼,具有嶺南建筑風格之特色。古村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村前一望無際良田桑基魚塘,河涌交錯,具足風水格局。村有古井8個,古榕無數,青磚民居約400間之多,鑊耳大屋70余間,原村各房族祖祠16余間(現僅保存4間),學堂1間,旅居越南華僑祖屋2間,村中大街小巷以花崗巖石板鋪設。典型建筑黎氏宗祠,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間兩進,硬山頂,磚木結構,三雕一塑及壁畫藝術水平較高。世代承傳200多年的手工技藝“竹織雨帽”正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名人有效力于北洋水師的黎晉犖、黎星橋、黎晉賢,以及舉人黎承鎏等。
7.西樵【西樵山碧云村】
碧云村位于西樵山碧云峰西北,由原來的碧云、小科、后崗3村合成。村中保留了以晚清民國時期為主的民居古建筑群落。村前羅氏大宗祠極具明清嶺南建筑風格,祠內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繪等嶺南風格的裝飾工藝造型生動。豫章首第門樓造型古樸,是出入村中主要通道。古村的傅氏山莊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澳門第二代賭王傅老榕的故居所在地。傅氏山莊是由傅氏宗祠、山莊南門、敦義崇禮碉樓、傅老榕故居及數間民居組成的一個建筑群落,恢弘大氣,保存比較完好。碧云村的虎口泉和無葉井在西樵山上眾多井泉中較有名氣,至今仍散發出雅致古韻。
8.丹灶【仙崗村】
仙崗村位于丹灶鎮仙崗村委會。“仙崗村”的名稱來源于東晉葛洪在此結灶煉丹的傳說。仙崗村古村落風貌較為完整。呈半環形走向,分東、南、西三大片,現存歷史傳統建筑面積29145平方米。擁有眾多反映地方建筑特色的宅院府第、壇廟祠堂和池塘井泉等。以陳氏大宗祠為中心,以低井坊、水巷坊為核心的明清時期民居建筑群,長庚里、圣堂大街等晚清民國民居建筑群基本保留了珠三角廣府傳統建筑特點。村中的陳氏大宗祠、立之祖祠、儉堂大夫祠、“文才祖祠”和“與之祖祠”、“孖祠堂”、“百歲坊”、陳仙洲故居等傳統建筑物更是古樸別致。仙崗村擁有葛洪傳說、中秋節燒番塔、扒龍舟、舞獅子等優秀的非物質文化,其中“葛洪傳說”已被南海區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葛洪、“百歲公”的陳廣文、一代儒商·陳仙洲等眾多歷史名人更增添仙崗村的歷史內涵。
9.獅山【獅嶺黎邊村】
黎邊村位于獅山鎮獅嶺村委會,是由黎東、黎西兩個村民小組組成。黎邊村于南宋咸淳九年(1274年)從南雄珠璣巷遷至獅嶺黎邊崗開村,至今已有720多年歷史。黎邊村是一個明清建筑的古村,村前從西向東共400多米,古民居、祠堂、家廟、府第、書舍相互錯落其間,是廣府地區典型的梳式結構布局。整個村落前低后高,自上而下,白石為基,呈階梯式延伸到后山。村舍均由麻石、木梁、水磨青磚等晚清時期的建筑材料建成。鑊耳對峙,波浪起伏;木雕石雕,做工精美。晚清時期,曾出現了兩位朝廷命官。黎廷桂,曾被清廷封為駐小呂宋(即今菲律賓)領事,后又授命為兩廣總督顧問、陸軍少將之職。黎湛枝,在光緒癸卯年(1903)赴京考試,高中二甲第一名,當上了愛新覺羅溥儀的老師。民國時期的黎照寰,先后出任全國工商銀行行長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等職,被上海人尊稱為“黎南?!?。
10.大瀝【高邊璜溪村】
璜溪村位于大瀝鎮高邊村委會。該村始建于宋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該村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環境優良、建造技術精良、建筑功能完整,集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于一體,是較難得的鄉土建筑標本。保留有祠堂、書舍、炮樓、民居以及13條巷道,古村風貌韻味濃郁。自明清開始,移居海外(東南亞、澳洲、美洲)華僑、華人人口累積超過1000人,主要從事攝影、橡膠、商業等工作,故有華僑村之稱。村內歷史民居建筑群多由華僑出資修建,在造型、功能、色彩、整體環境等方面極具嶺南特色。歷史名人有:南宋宰相張浚之孫張耿(南宋);曾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的李聘臣(清末民初)等。
任山海阻隔,唯家鄉情不斷,無論身在何處,總有一股力量,將僑胞們緊緊相連,讓我們帶著對彼此的眷戀,共同建設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