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文聯辦公廳聯合印發了《“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這意味著,一場新行動正在席卷農村,實質上,整個“鄉村文化振興”就是針對當下農村沉睡的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再一次激活,也是價值最大化的推進。
尤其,該《方案》以“打造‘有影響力傳播力的管用平臺’為抓手,按照文化鑄魂、文化培根、文化養德、文化興業進行系統謀劃,提出了12項重點活動”。
鄉村文化振興,無疑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承載著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份珍貴的遺產,歷經數千年的沉淀與積累,蘊藏著無數寶貴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然而,要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繼續熠熠生輝,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挖掘、去發揮、去打造、去賦能、去成就,釋放其潛在的價值空間。
挖掘,意味著要深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探尋那些隱藏在田間地頭、村落屋舍之間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印記。發揮,則需要我們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讓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打造,則意味著要將這些文化遺產轉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讓它們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成為引領發展的強大動力。賦能,就是要通過創新的方式,將這些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現代產業相結合,賦予它們新的功能和價值。成就,最終是要讓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為鄉村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文化的振興,讓這份寶貴的遺產得以延續,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智慧和財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很關鍵,也是重中之重。文化興業,或許是一種引擎,驅動著內生發展動力蓬勃發力。
鄉村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化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鄉村文化成為新時代、新階段中華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力量。
尤其,早期農村,農民喜歡把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以及人情世故,用簡單通順的話作為總結,通稱為“俗語”。這些“俗語”不但通俗簡單,朗朗上口,其中更蘊含著不少人生道理,也禁得起時間的考驗,經歷千百年的流傳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俗語”的生活化,伴有農耕文化的基因,有的時候聽起來較通俗,沒有詩詞歌賦來得優雅,但是這正是俗語的特點,通俗不媚俗,有時反而比那些文學詞語更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
除了“俗語”之外,鄉村文化還有很多,正在等著被激活,再次被利用,惠及一方水土,一方勞苦大眾。
不得不讓人想起,民俗的就是大眾的,民間的就是市場的。
鄉村文化,是一種歷史傳承,傳承背后必須要有載體承接?
鄉村場所,就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接著鄉村特有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和民風地域特色。
但是,鄉村場所,還需與商業文明來嫁接,讓其產生更大利潤空間,助力產業振興,這才是中關重要的切入點。
近幾年,鄉村休閑旅游興起,鄉村文化既是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汲取的營養,也是醫治現代諸多城市病的解藥,就這樣在一些業態中被活化利用,與商業文化相融合,相互借鑒、走向更優的發展道路,打破農耕慣性,以有效的發展思路,促進農業發展進程的轉變。
之所以這樣,農文旅等形態,通過進一步策劃、包裝,激活沉睡的鄉村文化資源,以另一個視角,讓其內在的精神文化,以外在的優質內容,呈現給游客及當地原住民,折射出一個事實,鄉村文化IP動能越強,變現能力就越足。
一般來說,文化在云端,旅游在民間,文化在高位,旅游在下沉,越往高處,文化的功用越大,越往基層,旅游的動能越強。
打造鄉村文化IP,打破認知邊界,跨界融合,尤為關鍵。
首先,鄉村文化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鄉村旅游回歸于生活,乃體驗生活。
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交匯點在于生活,融合點在于生活化,融合方向就是鄉村文化貼近生活、鄉村旅游回歸生活。融合路徑在于生活化體驗、沉浸,乃至生活本身。當下和未來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方向就是生活化旅游。
其次,生活化旅游,以文創來打造鄉村文化IP,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更關注現代人的田園夢想和生活需求,以“新工匠精神”實現傳統技藝的活化,將鄉村文化的精粹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同時,一些俗語、民俗的活化利用,以不同場景,再次讓游客身臨其境,挖掘更多有價值、有創意、有趣味的活動內容,為鄉村文化IP的發展添磚加瓦,為游客帶來更多沉浸式體驗。
雖說,IP這個詞特別火,它代表著個性、稀缺性、新的流量入口、新的認知,鄉村文化IP能提高文旅產品、農旅產品的識別度、品牌溢價、二次消費,具有超強的變現能力。但是,IP是由大大小小的文化元素構成的,從傳承文化到創造文化到消費文化,都需接地氣,凸顯其情感加速器之作用。
再次,鄉村文化IP,從表現形式看,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古樸、原生態的,有節慶、賽事、互動活動的,有二次元等時尚的。過去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現在更講求打動80、90、00后主力群體的消費欲望。年輕人也不排斥傳統,除了“村超”、“村晚”、“村BA”之外,比如,最近潑天的富貴讓“天水麻辣燙”接住了,火爆出圈背后是美食文化的底蘊,以及特色農業如何支撐起這個產業的崛起,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跨越幾千里去消費,這個熱辣滾燙的場景,也是民間底層市場消費活力的彰顯。
最后,整體來說,鄉村文化就是IP,就是用文化主題去提煉鄉村旅游業態,使鄉村旅游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加深刻,從而傳播文明、交流文化、豐富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更賦能產業,文化興業,潛力巨大。
鄉村文化振興,一些農村切入文化圈層,讓鄉村文化為其鑄魂,能夠形成獨特IP,以不同視角、不同場景、不同業態的形式,更加精準有效地觸達到前來消費的群體心底。進而,謀求村落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更能延續中華聚落文化、鄰里文化的聚族群體性,打造目的地沉浸式旅行體驗。
時至今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我們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同時,鄉村文化與商業文明的嫁接,同樣重要。鄉村休閑旅游高質量發展,鄉村文化IP是引擎,這個引擎要是啟動了,足以釋放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穩定的客流基礎及驚人的重游率,何談持續化運營起不來?
所以,一場新行動正在席卷農村,鄉村文化振興,勢必在催生更多發展契機,也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我國古代生態思想,深度挖掘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有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鄉村文化振興,既是農村發展的契機,也是我國深厚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一場以文化為引領的振興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這一行動不僅為鄉村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也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深入挖掘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這種智慧源遠流長,涵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關于生態保護的深刻論述,這些思想為當今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通過弘揚這些古代生態思想,鄉村居民不僅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還能夠將這些智慧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農業生產中,運用古代的智慧來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增長。同時,鄉村的文化振興還可以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的自然風光和獨特文化。
此外,鄉村文化振興還需要注重培養鄉村居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民間藝術表演、傳統手工藝展示等,讓鄉村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這樣,鄉村文化不僅能夠得到傳承,還能夠成為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
總之,鄉村文化振興是一場旨在推動農村全面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行動。進一步,激活沉睡的農村文化資源,或將涌現更多鄉村文化IP,這是一場新行動正在席卷農村,釋放的是大地異彩紛呈,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期待。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古代生態思想、培養鄉村居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們必將迎來一個更加繁榮、宜居宜業和美的鄉村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