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紀發源于印度,自漢代傳入中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佛教的興起,對中國傳統社會的信仰、思想、乃至美術、雕塑體系都造成了深遠影響。
提及佛教對中國美術、雕塑體系的影響,就不得不談到北魏,這一由鮮卑族建立的王朝。北魏的諸位皇帝,除了黜廢佛教的太武帝信仰道教之外,其余皇帝都篤信佛教,利用佛教維護統治?!段簳?釋老志》中提到:“太祖明睿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這種“皇帝即如來”的說法,便奠定了佛教為北魏國教的理論基礎。
北魏文成帝即位后復興佛教,并于和平年間(460—465)在北魏的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營造大規模的石窟寺院云岡石窟。而另一始建于北魏時期的中國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則開鑿于孝文帝時期。
大規模、分階段持續興建的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同時記載著佛造像在中國逐漸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如,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仍可以看出有印度和西域的遺風,后期漢化成為主流。在發展過程中一些細節也在隨之變化。例如,佛造像的肩部衣褶,從北魏中期的“Y”字形逐漸變成晚期的階梯狀;臉型也從圓潤變得越來越清秀細致。
北魏時期的佛造像大致可分為遷都洛陽前和遷都后。遷都前的佛像多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的大衣,衣紋結構多呈U形或V形,線條隆起,中刻一道陰線。菩薩頭綰高髻,戴冠,上身袒露,下著裙裝,肩搭帔帛。早期的飛天是穿裙露足的,之后漸漸變為長裙飄舞,包裹雙足。單尊銅造像題材以佛坐像和觀音立像為多見。太和十八年,北魏遷都至洛陽,漢化的風潮明顯地反映在佛像造型上。這一時期的佛像面相清瘦,大衣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式外,還開始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穿的褒衣博帶式,大衣內著僧祇支和裙,下部衣褶層層重疊。菩薩像雖仍袒露上身,但是所戴飾物增多,帔帛更為寬肥,形式唯美,漢風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