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首先要作為投資者和經營者心中的“家”,并精心打造“家”的環境和情境;然后才能成為借宿者和旅居者夢中的“家”,享受家的溫情和閑情。
對于民宿的投資運營,在研究民宿市場的主要區域之外,還要研究市場客群訴求。
01、基于“尋家”訴求,需要親情化
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飯店旅館,未必需要高級奢華的設施,但它要讓投宿者感受到民宿主人的熱情與服務,這是一種賓至如歸的體驗。民宿首先是一個“家”。
從民宿起源與最初的經營者來看,大部分是民宿的主人,或是歸鄉者,對民宿注入了情懷——一種浸入骨子里的鄉情。
民宿代表一種態度,外來者與其說是住進一間民宿,倒不如說是住進了主人的情懷里。及至后來民宿經營者變成運營者,由于過多地加入了商業化開發,甚至出現了連鎖性品牌輸出,由單門店變為規?;?,由家庭化變成企業化,由民宿主人變為民宿投資方,其經營模式的人性和親情化,也就隨之淡化和轉變。商業化和產業化與民宿產生的初衷顯得格格不入,逐漸偏離了民宿的真正含義和原始動機。
當然,這是市場的作用,也是投資者的逐利性使然,但未必是住宿者所樂意接受的,也絕非民宿的真正導向。情懷和利益是民宿行業得以邁步前進的兩條腿,應成為民宿發展的內在邏輯。
02、基于“問俗”訴求,需要鄉土化
民宿應該能夠讓投宿者體驗當地民俗風情,體味有別于平素的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民族、民間和民俗文化對于旅居者是最具風情、最具魅力、最有吸引力的?!按蛟煸鷳B的文化體驗,田園鄉野特色的休息環境,一個鄉村就是一個鄉土文化博物館,一個民宿講述一個鄉村歷史故事”,這是有道理的。
民宿一旦與地域的、原真的民俗文化結合,其風格、功能、產品也就有了依托。在推崇差異化文化體驗的休閑旅游時代,如果民宿設計者和經營者只是關注建筑風貌、裝修風格,而不注重浸透在民宿骨子里的地域性風物化、風俗化、風情化和風味化的產品內容,可能就與民宿所產生和賴以生存發展的市場背道而馳了。
03、基于“定制”訴求,需要個性化
從目前國內民宿主要消費人群看,主要是城市周邊游客和外地游客,在30歲至40歲之間的已婚中產階層居多,這與民宿的定義基本吻合。該群體消費能力強、生活品質要求高,有定制化住宿服務訴求。定制化預示著高端化和個性化,高端化不僅是裝修層次,還有環境、位置、服務的優劣。個性化是滿足投宿者的差異化需求,包括選址上的因地制宜、建設上的因勢而造、產品上的因人而異等。
以五星級酒店的住宿體驗為例,當客人入住時,就是他們在創造自己在五星級酒店的生活方式。而民宿主人則會主動根據住宿者的情況提供富于親情、未必高端的生活方式。
當然,個性化不能排斥標準化,標準化也不會帶來個性化的消亡。民宿是服務產品,而服務必須要有標準化作為保障,例如服務設施、接待設施、管理設施等硬件上須標準化,但服務內容、手段等方面就完全可以個性化。準確地說,民宿應該是以標準化為保障的個性化商品,重要的是不斷有超出客人期望的精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