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借助網絡短視頻的傳播,一些原本小眾的旅游地成為熱門。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微短劇+文旅”的新型文旅推廣模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文旅企業和影視企業入局——
“微短劇+文旅”的理想模式是什么
從描繪區域人文景觀之美到以熱門題材與旅游目的地風土人情巧妙融合,在互聯網環境中,微短劇與文旅元素正以更加多元的融合方式更新著人們對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微短劇精品創作由此成為各地文旅發展的創新點。
微短劇單集時長一般從幾十秒到15分鐘不等,有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相較短視頻,微短劇更注重劇情發展和價值觀表達,優質內容更見長尾效應,成為一種新型的文旅資源推介方式。
今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指出“推動微短劇題材體裁創新,積極探索與文化和旅游等產業跨界深度融合”,計劃在2024年創作播出100部主題優秀的微短劇,并引導相關機構和平臺結合鄉村旅游資源、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非遺、文物、國家文化公園、產業旅游、科技旅游、公共文化空間和景點景區等展開創作。
為發展“微短劇+文旅”新模式,各地紛紛出臺相應措施。河南、江西、廣東、浙江等地提供相應資金支持,其中,浙江杭州余杭區設立了總額2億元的網絡微短劇發展基金;北京發布了“短劇游北京”創作計劃,鼓勵創作者挖掘北京文旅資源;浙江橫店和杭州等地將微短劇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從劇集拍攝、后期審查、協同發展等方面進行規范,建設網絡微短劇審查分中心,縮短審查周期,促進產業的集聚和規模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短劇影視產業基地則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提供版權管理、營銷及協拍服務;黑龍江將微短劇創作與直播帶貨等業務結合,發掘其促進消費的潛力。
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微短劇+文旅”為創作提供了更大的價值衍生空間,要念好“內容經”,打通產業鏈,開辟新賽道。
微短劇時長短,適應現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消費習慣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題材類型多樣,劇情設置緊湊,依托社交媒體和視頻平臺傳播,能夠迅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觀眾與微短劇創作者距離更近,互動性強,形成了社區化的氛圍。“微短劇的商業模式與傳統影視不同。一般來說,微短劇一周內就能完成拍攝制作,成本遠低于長劇、電影,對演員的包容度更高,與品牌合作的方式更靈活。”已投資多部微短劇的火靈鳥短劇公司副總經理金永勝告訴記者。
近兩年,山東淄博、黑龍江哈爾濱、甘肅天水等城市爆紅的過程中,不乏視頻內容的加持。“‘微短劇+文旅’有很好的發展基礎。更重要的是,文旅元素的有機融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視頻內容同質化嚴重、劇情浮夸、精品內容短缺等問題。”業界專家認為,文旅相關主題微短劇創作和發展方向越明晰,文旅元素融入的需求越明確,越能激發創意,打破“套路”限制,避免一味追求“爽感”,吸引專業素質高的創作者、機構和平臺加入,促進微短劇高質量發展。
結合微短劇創意內容,推介地方文旅資源,帶動實景拍攝地和各個文旅場景“出圈”,發掘消費新增長點,是“微短劇+文旅”的理想形態。各地在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微短劇+文旅”模式中,激發的是優質內容在呈現文旅資源、帶動地方經濟、推廣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潛力。
例如,《我等海風擁抱你》將男女主角的情感經歷與海洋環境保護、閩南民俗有機串聯;《河姆渡的骨哨聲》真實還原了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狀態,讓人感受河姆渡文化的光彩;《我的歸途有風》將蹺腳牛肉、金錢蛋、燈影牛肉、軍屯鍋盔、冒烤鴨等非遺美食塑造成治愈系、慢生活的符號;《我和我的松樹村》《高碑店故事》等聚焦鄉村振興的作品,在輕松愉悅的敘事氛圍中讓人們見證青年成長與鄉村風貌;《旅行奇跡·千島湖》等扎根景區的作品,通過各類探秘、演繹和情景再現,展現地域文化特色、風土人情,帶動了當地旅游熱潮。
扎根內容創作,微短劇才能以劇情和內涵獲得情感認同,強化社交屬性,形成強有力的文旅記憶點,進而拓展文旅消費,賦能文旅發展。
如何讓微短劇IP落地轉化
微短劇的播出只是完成了一個環節,后續的項目運營和業態創新不容忽視,甚至更為重要。今年以來,許多微短劇創新內容和視角,展現各地特色文化、歷史故事和自然風光的同時,探索當地文旅資源的IP化運營,助力相關文旅產品和服務開發。
今年3月5日播出的文旅微短劇《旅行奇跡·千島湖》,由浙江淳安千島湖旅游集團聯合出品,在短視頻平臺上線僅半個多月,播放量就超8000萬。劇中,將梅峰攬勝等千島湖景區特色景點以及淳安縣的非遺、農副特產、休閑配套等文旅資源都化為拍攝場景。
該劇出品方代表、杭州千島湖趣旅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文旅博主胡淇鈞向記者透露,這部作品是團隊自費制作的首部文旅微短劇,得到了淳安縣政府和文旅部門的大力支持。“在視頻行業工作的這幾年,我們看到了微短劇的帶動力。從去年開始,我們就有計劃地從短視頻向微短劇方向轉型探索。今年年初,我們自籌經費、組建團隊進行創作,就是希望盡快試水,摸索出一條路。”胡淇鈞介紹,從劇本創作到選景、演員挑選、拍攝、后期制作,團隊歷時近兩個月,挖掘出千島湖保護生態環境、有效開發文旅產品的劇情,完成了16集的微短劇《旅行奇跡·千島湖》。
胡淇鈞表示,目前單部劇作成本控制在60萬元左右,整體制作相較她擔任文旅博主時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微短劇劇組是典型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盡管制作周期、成本和門檻比傳統影視作品低,但要扎得住、拍得好并不容易,需要團隊每個成員都有更強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胡淇鈞表示,此次為了節省演員成本,她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從文旅探店博主轉型為文旅短劇參演者,她深刻體會到影視行業的不易,也令她堅定了精品化制作的信念。
《旅行奇跡·千島湖》的播出量持續創新高,為這個年輕團隊帶來了新的合作機會。近期,浙江金華和安徽黃山相繼拋來橄欖枝。據了解,聚焦金華文旅的微短劇《旅行奇跡·金華山》講述的是浙江師范大學的一對同學畢業后去廣東就業,感情遭遇變故,來到金華重尋愛的力量。該劇單集時長5至6分鐘,擬拍16集。“這次,我們將在以往劇作的基礎上開拓IP屬性,將當地自然景觀和非遺、文物等融入劇中人物生活,引發情感共鳴。”胡淇鈞還表示,金華山、黃山的拍攝制作得到當地政府部門和文旅機構的重視和配合,各方共同把控內容導向,確保傳遞正確價值觀。
談及下一步計劃,胡淇鈞表示,將結合地方文旅傳播需求,從地方歷史文化名人、非遺特色產品、文物精品中汲取靈感,從“一鄉一品”中尋找文化符號,創新更多“出圈”的內容,納入文旅IP運營中。“微短劇與文旅的融合需要更多優質內容,需要創作者有專業積累和跨界運營的能力,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共同推動作品落地轉化。”胡淇鈞說。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微短劇+文旅”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在價值引導、文化挖掘、內容質量、行業規范、形態探索上不斷進行優化提升。
“通過短劇這種形式與文旅結合,最終實現內容和文旅雙向奔赴,從而實現一魚多吃、多頭變現,這應該是‘微短劇+文旅’的終極目標。”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胡杰認為,短劇分為中劇(5至20分鐘/集)、抖音快手短劇(2至5分鐘/集)和小程序劇(1分鐘左右/集)3種形態。中劇有強情節、快節奏和較長的敘事篇幅,較容易為文旅導入線下流量。在劇與文旅之間,內容方可獲得文旅企業的贊助或投資,最終實現內容變現,文旅企業可獲得流量轉化,相得益彰,這是“微短劇+文旅”的重要模式;而抖音快手短劇由于敘事篇幅小,建議或打造IP,或利用現有IP,拍攝系列內容,沿著一個IP持續發力,打造賬號人設,通過內容實現粉絲沉淀,建立私域流量池。“這類短劇不要急于在內容中展現大量文旅內容,而要為垂直粉絲服務,運營好賬號,再做線上活動,將私域流量轉到線下變現。”胡杰認為,抖音快手短劇與文旅的結合,內容變現能力較弱,制作方的利潤應該來源于文旅產品給予的承制服務費以及賬號運營的利潤分成。小程序劇靠投流來實現內容變現,需要強情節、快節奏為用戶提供“爽感”,加上敘事篇幅極小,很難與文旅結合,不易落地。
朱敏建議,第一,應注重“微短劇+文旅”的內容品質,合格的“微短劇+文旅”作品既要講好故事,又要融合文旅元素,將文化特色和影像敘事有機結合。第二,加強行業規范和價值引導。注重微短劇的版權保護,對內容、生產和傳播過程嚴格把關,尤其要杜絕流量至上,杜絕恐怖晦暗、拜金主義等不良內容在微短劇中出現。第三,促進跨界融合發展,推動“微短劇+文旅”成為制作方、文旅企業和地方政府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媒介和橋梁。
“微短劇目前還缺乏行業標準、評獎機制,建議國家或地方設立激勵機制和獎項,鼓勵更多優秀作品產生,助力文旅融合,影響更多年輕人。”金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