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一村,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臨浦鎮(zhèn)的南部,是由橫一自然村、大塢坑自然村、梅里自然村,在2005年合并而成。
橫一村的區(qū)域面積是3.72平方公里,人口數是661戶2300多人,其中有水域面積3800平方米,山林面積有1995平方米,全村在2021年的時候,村集體收入39萬元,到2022年村集體收入突破了500萬元。去年村集體收入有557.77萬元。
在千萬工程的指引下,橫一村完成了美麗蛻變,抓住了“綠色+農文旅”的發(fā)展機遇。橫一村被國家發(fā)改委認定為“全國共同富裕的基層觀測點”,也是浙江省首批的未來鄉(xiāng)村。從2021年到現在,累計接待游客100萬人次。
從賣“糧食”到賣“體驗”
橫一村自然村,是苗木之鄉(xiāng)。在2021年之前橫一村自然村這里田里種植的都是苗木,村民靠種植苗木發(fā)家的。2021年為了響應“非糧化”、“非耕化”整治,橫一村實施苗木田“遷苗”,整理出2000余畝的水稻田。配合千畝良田,還做了降圍透綠的工程,把二三米的磚塊圍墻打掉,改成低矮的籬笆、低矮植被等等。
千畝稻田,吸引來很多游客前來游玩,村民也做起了小生意,比如開餐館、農家樂、民宿、茶館等等。從2021年的零業(yè)態(tài)到如今有23個業(yè)態(tài),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è)崗位108個。
“蕭山未來大地,鄉(xiāng)村郊野公園”,是千畝稻田在改造過程中的總體定位。橫一村將這方稻田打造成HI稻星球,分為:休閑游覽區(qū)塊,稻田研學區(qū)塊,稻田的運動區(qū)塊。將苗木管理用房改造成研學中心,經常組織一些水稻成長、割稻子、打稻子等傳統(tǒng)農耕、智慧農業(yè)的活動。
千畝良田采用數字農業(yè)管理,僅需4位農管員,在手機上就可以檢測到水稻的生長情況。在稻田的運動區(qū)塊,有一條數字化的跑道。在起點錄入自己的個人信息,在跑步中就不用帶手機了,跑道上安置有智慧數據采集,能捕捉到跑步的軌跡、消耗的卡路里、跑步的里程數等等,再通過大數據返還到手機上。
從賣“產品”到賣“產業(yè)”
大塢坑自然村,整個村子進行了拆圍透綠的工程,是橫一村美麗庭院建設的標準庭院板塊。當時老百姓并不樂意拆圍墻,傳統(tǒng)的觀念是圍墻建的越高,家里的財運氣運越好。所以,村里最初組織每家戶主前往余村等地進行考察,做思想工作,接收新觀念。
村里的日常垃圾,采取“四定一撤”即:定時、定點、定人、定車和撤掉垃圾桶。垃圾車每天早晚各一次到達投放點,村民每天倒垃圾可以積攢積分,積分可以兌換一些肥皂、餐巾紙、洗衣液等生活用品,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
隨著村莊環(huán)境的改善,游客的增多,村民也開始將農房改建成農家樂、民宿、茶館等等。
從賣“柿子”到賣“風景”
梅里自然村,有1500多棵古柿子樹,其中樹齡最高的有600多年,樹齡最小的也有100多年。每年結合柿子這個元素,都會舉辦一些活動,比如每年的十月份都會舉辦柿子節(jié)。前兩屆的柿子節(jié)就是摘柿子、賣柿子,讓游客體驗采摘的樂趣。后來發(fā)現,老百姓賣不完的柿子就浪費掉了,柿子節(jié)的周期也比較短,難以形成產業(yè)結構。
如今,梅里自然村采取“不摘柿子,賣風景”的模式,柿子掛在枝頭做景觀,拍照打卡。這樣大大延長了柿子節(jié)的周期,由原來的一周時間延長到3個月之久。游客數量也從原來的1萬人增長到了20多萬人。在道路的兩邊也會設置一些共富的攤位,供給村民兜售自己家的土特產品。在柿子樹下,他們還套種了茶葉,通過筑巢引鳳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開辦網紅茶室。
打造稻田小火車
鴨棚咖啡,前身是村里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養(yǎng)殖鴨子的鴨棚,當時改造的時候,也是將鴨棚的元素保留了下來。讓年輕人有一種坐在鴨棚里喝咖啡的感覺。鴨棚咖啡和周邊的稻田區(qū)塊,組成HI鴨部落。在五一、十一等節(jié)假日,組織一些農事活動,比如有套鴨子、趕鴨子等等。
鴨棚咖啡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稻田小火車。這個稻田火車也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它是建立在一條溝渠之上的。之前的溝渠是一個垃圾叢生的地方,每年村子里都要清理4到5次,每次都需要2萬左右的清理費。如今,溝渠之上建設了小火車軌道,不僅不占用土地建設指標,阻止了垃圾的產生,也節(jié)省了清理費用,讓溝渠能夠發(fā)揮其本來的作用。還能為村集體創(chuàng)收,旺季的時候小火車一天能帶來1萬元左右的收入,全年能為村集體貢獻20-30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