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館、日用館、紡織館、運輸館、作坊館、婚俗館……在河北省清河縣壩營鎮13間簡陋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內,擺放著4000多件展品,一個個老物件既見證了歷史,也見證了60位老人為“搶救”這些東西奔波忙碌的身影。
河北清河這個由60人組成的傳承農耕文化志愿者隊伍中年齡最大的有86歲,最小的60歲。他們走村串巷收集一些瀕臨消失的傳統農耕器具,不具嚴寒酷暑、不言年邁勞累。年邁的老人與陳舊的老農具,似乎相知相惜,讓古老的農耕文明迸發出昔日的光彩。
歷史悠久的的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的農耕文明傳統的國度,鄉土文化似乎早已浸入了我們的靈魂深處,讓日益忙碌的心靈回歸平和。每年的農歷二月前后,大地返青,農民開始農耕。走在田間地頭,看到農民在一起勞作、聊天,他們是悠閑的、自由的,還有那迎風撲鼻的油菜花香夾雜著清新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脾、讓人留戀忘返。

然而,如今的鄉村早已難覓當年風貌,鄉村的建筑變了,鄉村的環境變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中國鄉土文化也正在加速消失,農民對真正的鄉土社會、鄉土情感越來越陌生。雖然水田、旱地耕種收割都有了農機,但卻沒有了原來農村的那種味道。年輕一代已不屑在家里種田,種田收入也確實難以承載一個家庭的生活和理想。
新的生產方式正在影響著農村的一切,正在撕扯著千百年來鄉土情。每次看到好奇的年輕人拿個相機到處“咔嚓”“咔嚓”,拍下這些已經早不使用,被陳設起來的農具,心里總有無限的感慨。這些農具像一個個失去了青春韶華的宮女,被打入了時代的冷宮,一天天地垂垂老去,只留下蒼老的身軀。
河北清河農耕文化展覽館的老農具不僅保留了周邊縣市和黃河中下游地區一些生產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地區的人們的集體記憶,更留給了后代一份安寧恬靜的農耕文明。
時尚的新生活替代,而我們的靈魂深處,卻又時常向往那種安寧恬靜、與世無爭。古老的農耕文明延續了數千年,世代與土地莊稼打交道,早已讓那對生命的贊美、對自然的崇敬與和平安寧的向往已深入了我們的血脈。
河北清河農耕文化展覽館保留的老農具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農具的展示,了解祖祖輩輩的生活狀況,領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珍視鄉土文化的同時更告誡人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文/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