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鄉村生活?為什么那么多人渴望在鄉下擁有一個院落?
山巒、河流、池塘、農田、菜園、牲畜、民居、池塘、古樹、老井、祠堂、戲臺等,真的是這些吸引了我們嗎?
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這些本身就構成了風景,的確值得我們駐足和留戀。
說不是,是因為僅有風景并不能構成生活感、儀式感,以及由生活和儀式傳遞出來的活色生香的動態畫面、美學氛圍、價值尺度。
比如農田,是農田之上揮汗如雨的勞力,是阡陌之間穿梭送飯的農婦,是新翻的田壟間一堆冒著熱氣的牛糞,是勞作間隙跨越田界的嘮嗑,是田間地頭追狗捕蝶的娃娃,所構成的景象才讓農田靈動起來,才讓農田成為我們心頭的農業圖騰。
比如民居,是婚喪嫁娶的熱鬧和悲傷,是添丁加口的期盼和擔憂,是串門走親戚的互動和親情,是圍爐圍桌圍炕的吃飯和勞作,是屋頂炊煙裊裊起,是院落牲畜遍地走,才填充了民居,才讓民居有了不同的個性和內涵。
比如古樹,是村口古樹下翹首遙望的等待,是古樹下燒香祈禱的虔誠,是古樹下召集的鄉村會議,是古樹下偶遇的熱情召喚,是古樹下自發形成的飯場,才讓古樹成為村民的重要坐標和活動場所,也才讓古樹成為鄉村印象。
是的,風景、風物只是載體,附著在載體上的儀式、生活和人,才是內在的吸引力。
也難怪,有些鄉村綜合體,在開發的前期請走了村民,在運營的后期又把村民請了回來,讓他們或表演或經營的存在于以前的“家里”,目的就是營造鄉村的煙火味。
而鄉村的煙火味,正是都市人群心心念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