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地處冀中平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其歷史之遠、文化之厚、物產(chǎn)之豐、軍事之重享譽于世。悠久的歷史為正定留下了聞名遐邇的文物古跡,也是當時一座著名的佛教重鎮(zhèn),域內(nèi)“九樓四塔八大寺”之譽可謂家喻戶曉,流傳廣泛。查梁勇、楊俊科《石家莊史志論稿》知,正定境內(nèi)見于記載的佛寺則多達幾十座。著名古文物學家羅哲文先生曾這樣評價:“正定是一個文物古跡非常豐富的古城。它保存的古建筑數(shù)量多,又有重大價值,在全國縣城中可算首屈一指。”隆興寺則是其中最重要的藝術精髓和代表。
隆興寺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稱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宋太祖趙匡胤于隋龍藏寺的基礎上大興土木,敕鑄大悲菩薩像,蓋大悲寶閣,隆興寺遂一舉成名,位居京外名剎之首。
您或許會有疑問,宋太祖趙匡胤緣何要在正定建造隆興寺?與唐代大悲寺(已毀)之間又存在哪此關系呢?筆者通過查閱史料,考述如下:
1、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中的“鎮(zhèn)州城西大悲閣”
《正定縣志》記,大悲寺距真定府城之西三四里,因唐自覺禪師所造金銅大悲菩薩像而得名。但庇護大悲菩薩的佛閣為何種樣式卻不見記述,幸得從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中我們尋找到了答案。
《五臺山圖》總長13.8米,構圖宏偉,題材豐富,宛若一巨幅優(yōu)美的人物山水畫卷。圖中人群熙攘,河流潺潺,山川佛寺,神秘而有意境。
在畫卷的右下角還形象地繪有“河北道鎮(zhèn)州(今正定)”和“鎮(zhèn)州城西大悲閣。”從圖中能夠清晰地看到城西大悲寺主殿大悲閣巍峨高聳,外觀為一座重檐三層的木構樓閣式建筑,面闊三間,青瓦布頂,殿脊和出檐設綠色,簡潔莊重。下部基座由青磚砌筑,殿前為斜坡磚道,一旁配有榜題“鎮(zhèn)州城西大悲閣”。
“鎮(zhèn)州城西大悲閣”雖然只是敦熄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中顯現(xiàn)出的冰山一角,卻從一方面佐證了唐大悲寺在正定佛教發(fā)展沿革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為研究唐代建筑式樣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鎮(zhèn)州城西大悲閣”
2、唐高僧自覺與大悲寺
大悲寺原位于正定城西斜角頭村東,“前臨堤面后抵河,”(堤即滹沱河大堤,河指周漢河)規(guī)模頗為宏敞。民間又有斜角寺或白雀寺二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時任正定知府沈濤在其所著《常山貞石志》中認為大悲寺與斜角寺在歷史上系同一座寺院。
關于高僧自覺和大悲寺的記載,后人大多引用宋《高僧傳》卷二十六《唐鎮(zhèn)州大悲寺自覺傳》:“釋自覺,博陵望都人也,稚齒厭于俗態(tài)······乃強禮本部開元寺知欽······至德二年,年滿,鎮(zhèn)州受具足法,即往靈壽縣禪法寺習律經(jīng)論,勤瘁九年······大歷元年九月晦,往平山縣界,得重林山院······覺始入法已來,學諸佛因中誓愿,其數(shù)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長隨大悲菩薩;次愿造鑄大悲像寺。及乎發(fā)言響應,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鑄成,舉高四十九尺,梵像端嚴,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隨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歟······”
依該《傳》可知:自覺禪師系唐代博陵望都人(今望都縣,屬保定),自幼離家于定州開元寺入佛門,號“自覺。”至德二年(757)于鎮(zhèn)州(今正定)受具足戒,遂入靈壽禪法寺修習佛法,勤勉精進.頗有造詣。九年之后,于大歷元年(766)九月三十日前往位于平山縣界的重林山院苦修禪定。
大歷三年(768)鎮(zhèn)州大悲寺建成,自覺受請主持該寺。貞元十一年(795)六月十四日示寂,俗壽59歲。
3、李寶臣入山禮請自覺于軍府為民祈雨,州內(nèi)軍民施銅鼓修鑄大悲寺像
有關李寶臣禮請自覺祈雨一事,《唐鎮(zhèn)州大悲寺自覺傳》記“······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時恒陽節(jié)度使張君患炎旱,聞覺精苦,躬入山請其祈雨······請綴禪定略入軍府”。
上述文字中“恒陽節(jié)度使張君”即安史部將張忠志,寶應元年(762)11月,以恒、趙、易、深、定五州歸附朝廷,代宗李豫賜姓名“李寶臣”,為首任成德軍節(jié)度使。
大歷二年(767)五月李寶臣管理恒州(穆宗時改鎮(zhèn)州)的第十二年,時逢大旱,莊稼如焚。李寶臣聽聞平山重林山院的自覺禪師研佛精苦,便親入禪房造訪,請其入府署設壇祈雨。自覺祈雨有應后,并未馬上回到平山重林山院,而是被李寶臣挽留于官邸。其間曾發(fā)愿,“一愿身長隨大悲菩薩;次愿造鑄大悲像寺。”此處“長隨”應取長久跟隨之意。
自覺發(fā)愿鑄造大悲像一事,很快得到州內(nèi)僧俗的支持與響應,節(jié)度使李寶臣施銅鼓熔鑄銅佛。之后,金銅大悲菩薩像即告完成“······舉高四十九尺,梵相端嚴,眼臂全具”。次年,即大歷三年(768)秋,大悲寺落成。菩薩像高“四十九尺”分析應系由自覺入佛門發(fā)四十九愿而來。
4、大悲寺歷雙劫銅像被毀,宋太祖信讖言重鑄金身
隆興寺內(nèi)現(xiàn)存北宋時期著名古文家田錫“奉敕”撰文的《大宋重修鑄鎮(zhèn)州龍興寺大悲像并閣碑銘并序》僧人惠演所撰《真定府龍興寺鑄金銅像菩薩并蓋大悲寶閣序》和真定府路都總管葛繁書《真定府龍興寺大悲閣記》三通宋碑,均詳實地記述了大悲寺自建成后兩次被毀的經(jīng)過。一是經(jīng)歷了五代之亂,契丹犯境,菩薩胸部以上毀于戰(zhàn)火,寺僧用香泥補塑;二是周世宗柴榮即位不久下詔:“天下寺院無賜額者皆廢除之;”“立監(jiān)采銅鑄錢,民間銅器、佛像一律由官收購······”。公元955年,即后周顯德二年,唐大悲寺繼契丹之后,在周世宗滅佛運動中毀之殆盡,原銅鑄大悲菩薩像亦由僧眾改塑成一尊泥菩薩。
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為鏟除割據(jù)政權,統(tǒng)一疆土,開寶二年三月,宋太祖親征太原。太原是五代十國中北漢政權的都城,北漢兵士防御極強,再加之背后有遼國的增援,致使宋軍前后六十日未捷。五月,趙匡胤巡邊駐蹕真定,久聞鎮(zhèn)州大悲菩薩十分靈驗,問及菩薩現(xiàn)狀,孔目官紀裔告之在城西大悲寺內(nèi)。入寺拈香時聽寺僧可儔講述了大悲菩薩兩次被毀的不幸遭遇,以及在蓮座中發(fā)現(xiàn)了“遇顯即毀,遇宋即興”之讖語后,遂敕令于正定城內(nèi)東隅的龍興(今隆興)寺重鑄大悲菩薩金身并蓋大悲寶閣。
開寶四年(971)七月二十日,三千軍役聚于龍興(今隆興)寺,開啟這一浩大的皇家敕修工程。挖地基于黃泉,再用三合土夯實,距地表兩米深留一邊長13米的方坑,內(nèi)栽七根熟鐵柱,然后用生鐵水將方坑注滿。在打好的地基上修建一高2.2米的石質(zhì)彌座,其上供奉金銅大悲菩薩像(亦稱千手千眼觀音),通高21.3米,分七段接續(xù)鑄造完成。佛像頭部高2.73米,耳高1.63米,肩至耳垂高2.2米,嘴闊0.59米,鼻長0.90米,眼長0.52米,慧眼0.44米,佛腳1.2米,蓮座高2米。銅佛重約120噸,地基內(nèi)所需的生鐵水多達2400余噸。雖有文獻記載“真定府,產(chǎn)瓷器、銅鐵,”但如此巨大的鑄造工程倘若沒有北宋皇室的扶持與推動也恐難完成。
宋太祖投入巨大財力修鑄佛閣,不僅僅是對大悲菩薩的信仰與推崇,更重要的亦是為防范遼國入侵,而在其隨時都有可能進攻大宋的必經(jīng)之路上架設的一道心理屏障,令手持法器的大悲護法以威嚴姿態(tài)震懾遼軍。
5、結語
位于正定城西斜角頭村的大悲寺自唐大歷三年(768)建成后至后周顯德二年(955)被毀,只存在了短短187年的時間,宋太祖趙匡胤斥巨資命于正定隆興寺重新修鑄佛閣的行為,是在昭示著五代后周時期的法難已經(jīng)結束,封建皇室與佛教之間又重新建立起了相互依賴的關系,從而也奠定了隆興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宋太祖敕鑄的金銅大悲菩薩巨像做為正定古城佛教文化在其歷史鼎盛時期的精華和代表,創(chuàng)造了宋代冶鑄技術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