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各區域的特色小鎮正在蓬勃建設中,首批特色小鎮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又以華東地區最為密集,共39個,約占127個小鎮的30%。當前特色小鎮建設成效已逐步顯現,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已經出現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特色小鎮的建設如果僅僅按照過去的房地產開發模式,設幾個新區、建一些特異風格的建筑等形式,已然不能滿足當前特色小鎮的發展態勢和市場訴求。
戴德梁行北中國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王晨指出,在特色小鎮的“小鎮”方面,應注意到小鎮的城鎮功能完備性,除產業功能、旅游設施外,應具備居住及其他城鎮配套的自我滿足。信報記者采訪了一些業內專家,梳理了特色小鎮容易失誤的五大方面,給小鎮運營者提個醒。
失誤一、沒有策劃
先有策劃,后有規劃,必須以策劃指導規劃。不是規劃沒有用,而是不能一步到位做規劃。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諸如市場分析、總體定位、產業選擇、業態組合、開發策略、運營模式等,當然要由策劃公司來做,如果一步到位讓規劃公司直接出方案,只能是不斷改來改去“洗煤球”,最后勉強定稿,如果照此開發建設,后果可想而知。
失誤二、生搬硬套
有些人山寨慣了,懶得獨立思考,克隆成風。最近很多人跑到杭州學習考察特色小鎮。浙江的特色小鎮,如基金小鎮、互聯網小鎮等,其出現離不開浙江獨特的產業環境與發展階段。有人在一線城市整合一點基金類的概念素材,就在全國各地到處圈地搞基金小鎮,其實適合搞基金小鎮的城市沒有幾個。
特色小鎮的某些內容是可以復制的,但不能全盤復制。特色小鎮的定位,必須因地制宜,結合特定區域的實際情況。一個好的特色小鎮是長出來的,而不是生搬硬套上去的。

失誤三、創新過度
有人為了突出特色小鎮的“特”,創新過度,過猶不及。
最常見的是片面理解“差異化”,認為差異化就是要做到絕對的唯一性和排他性,這是個可怕的認知誤區。還有一種誤區,就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比如,有的專家可能是為了顯示學識淵博見多識廣,恨不得總結出108種特色小鎮,囊括各種稀奇古怪,亂花漸欲迷人眼,不明覺厲。其實,不管從什么角度分類,主流的特色小鎮就那么十來種。過度追求標新立異,容易把小鎮搞成非主流的很小眾項目,走進窄胡同。
還有一種過度超前的情形是,有些企業做特色小鎮時過于理想化,脫離了企業的發展階段與綜合實力。項目要“因時、因地、因人”,人們通常重視“因時”“因地”,忽視了“因人”。
失誤四、只玩概念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產業,不是房地產,不能本末倒置。
有些開發商為了忽悠政府拿地,炮制了一些貌似特色小鎮的概念,其實只是換了馬甲的房地產。等到“偽特色小鎮”原形畢露,政府生厭,開發商可能也拿不到后續的土地。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形,企業被政府的“優待”吸引。比如,政府要打造某名人故里(如劉伯溫小鎮),或者某特產主題(如香菇小鎮),就規劃了相關特色小鎮,并以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這種情形下,企業看中政府的“優待”而忽視了市場的可行性,如果投資者沒有深入分析,一沖動就進去干,很容易被套牢。
失誤五、盲目選址
特色小鎮投資過熱,會導致一些人喪失正常的理性判斷,在搶地大戰中,盲目拿下一些其實并不合適的用地。
有些地塊生態環境的確不錯,看上去很美,卻是投資陷阱。特色小鎮不是傳統的旅游地產,其核心是發展產業,選址不能像旅游地產那么隨意。更何況,上一輪旅游地產熱潮中因選址不當而半死不活的項目還少嗎?
特色小鎮的選址,有兩種理想的情形:一是位于大都市圈,并有軌道交通或城際快速路與主城連接,這是特色小鎮的首選;二是位于大型旅游目的地,有良好的可介入性,并有足夠旅游人次流量支撐(或在開發期內有巨大增長潛力)。(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