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不需要規劃(畫),如果鄉村非要規劃,一定是不斷往復、反復糾錯、螺旋前進的漸變式、迭代式規劃,鄉村的美好是運營出來的,不是規劃出來的。
到傳統村落旅游,是鄉村旅游的精華和靈魂。體驗前人先輩遺留下來的人文環境、民俗風情、鄉愁記憶,讓游客置身于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和詩情畫意的自然風光中,給游客以新奇、震撼、懷舊、悠閑的生活體驗,這深深的刺激著當下的有錢有閑階層。
然而,傳統村落開發注定是一場博弈!傳承保護與現代化開發、配套建設與環境保護、開發商與原居民、開放與封閉、復古與創新、盈利與公益等等,深深考量著開發者的眼界、胸懷和承受力。
無論是公益組織還是工商資本,都應放低身段、尊重鄉村、尊重沾染泥土氣息的藝術與生活智慧,以協助者的身份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鄉村文化的重建,而不是帶著骨子里的高人一等,到村里施助或者越俎代庖。
當我們在談鄉土文化、傳統文化的時候,當我們追憶童年、童趣的時候,當我們留戀鄉野、田園的時候,一定要搞明白一個問題:這是城里人要的生活,不是農村的農民。
農民就生活在那樣的氛圍里,他們如魚得水。反而是岸上的羊——我們城里人,急于跳入水里。
我們一次次談到要帶動農民致富,要帶動農民建設美麗新農村,那么,如果缺乏系統的運營體系,不能讓農民受益,農民最終會排斥鄉村旅游開發。
道理很簡單,這是你們要的生活,不是我的。更何況,如果受益的只是部分非農民,那么農民不但要承擔外來資本投資失敗的后果,還要忍受人文生態、自然生態被破壞的打擊。
鄉村開發,無形中筑就一座新的圍城。
莊主學院的鄉村文創課程,有幸請到了來自臺灣大葉大學的黃柏齡教授。
柏齡教授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偏僻山村,一位老漢正在放羊。這時,一位從外面來的年輕人告訴老漢,他知道老漢一共放了多少只羊。還不等老漢回應,年輕人就用各種儀器掃射老漢放的這群羊,然后告訴老漢,他一共放牧著150只羊。然后,年輕人說:我告訴了你一共有多少只羊,是不是要送一只羊作為答謝呢?年輕人說完,不容置疑抱起一只羊就放到了車上,揚長而去。
老漢呆呆的看著,然后告訴他孫子:這個人莫名其妙的來告訴我我有多少只羊,然后還要我答謝他,答謝也就答謝了,你說他干嘛把我的牧羊犬抱走呢?
是的,你弄明白了鄉村人需要啥嗎?是的,你搞清楚了城里人需要啥嗎?是的,你知道自己需要啥嗎?
是的,鄉村不缺景致,鄉村缺的是活力。而活力的營造,靠的是產業支撐、功能配套、營銷推廣、溫情傳遞、大眾參與、文化創意、時尚引領。
從另一維度來說,鄉村不需要規劃(畫),如果鄉村非要規劃,一定是不斷往復、反復糾錯、螺旋前進的漸變式、迭代式規劃,鄉村的美好是運營出來的,不是規劃出來的。
鄉村有幾千年未變的生態環境,圓滿、知足、和諧、幸福、快樂!可是,越來越多的自以為是的侵襲著、干擾者進入鄉村,
應該說,這些胡亂拼接、肆意嫁接、盲目融合的所謂開發者、服務者,終將付出代價。
鄉村留下的,一定是那些對鄉村更具敬畏精神的、更熱愛鄉村的。
同外來者抱走農民的牧羊犬不同的是,鄉村開發還有另外一群需要警惕的人:他們一味施舍,一味給予,一味幫助,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去搞所謂的鄉建。
抱走牧羊犬的開發者只是搜刮者,得利既跑。那些投身鄉村的施舍者,卻以自己的奉獻和無私傷害著鄉村。他們是善意的,卻在助推惡果。
幾個旅行者跟隨反盜獵志愿者走進可可西里。一只可愛的小藏羚羊,忽閃著好奇的眼睛,尾隨者一行人。萌萌的小家伙打動了旅行者,他們紛紛拿出食物給小藏羚羊吃。就在此時,反盜獵志愿者一聲大吼,嚇跑了正欲吃食的小藏羚羊。
旅行者向志愿者表達不滿,而志愿者的回答令他們震驚——藏羚羊不能習慣你們的善意,在這里它們面對的人中,很多是盜獵者——那些人會用同樣的善意作誘餌來捕殺藏羚羊,只有讓它們習慣遠離人類,才能安全。
鄉村開發者,但愿我們不要被當做異類,成為鄉村人遠離的對象。
如果想不被遠離,就要進行參與式、協助式的鄉村開發,努力進行“共利共好”的社區營造,這一點,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
作者:木堯
來源:木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