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世間之大,何處不是車水馬龍,哪里不是熙熙攘攘,若是于萬千繁華間收到如此一封手書,該當如何?
——千年前的李白見到汪倫的這封信,便欣然前往。
縱然事實是“桃花者,實為潭名;萬家者,乃店主姓萬”,那又如何?李白流連于此地,“游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快事?!庇谑呛?,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更有了聞名遐邇的桃花潭。
▲桃花潭村鳥瞰(圖源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僅用于學習交流)
歷史溯源
桃花潭村形成于隋末,在唐武德(公元620)年間,就已經形成集鎮雛形。宋代詩人王洞有詩為證:“水東城郭水西山,無限風光咫尺間?!?。清《涇縣志》載:“南陽鎮在縣西南九十里,桃花潭上?!碧一ㄌ蹲钤缏渚诱呤侨f姓人士,發源于山西運城芮城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萬姓舉族由陜西、河南轉豫章、浙、閩南遷去丹陽。途徑涇縣桃花潭時,被這里青山疊翠、飛瀑流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所吸引,于是他們大部分人留了下來,漸次繁衍,便有了今天的萬村。
村落選址
桃花潭村位于三水之間,西南邊是綿延連亙的安吳山,山下有條古溪——豐溪澗;東南邊是玉屏山,山腳流淌的是從黃山區新豐鄉流淌過來的燕嶺水系。北邊接壤的是青弋江水系(桃花潭)。桃花潭村就坐落在這兩山三水交匯之處。村莊的農田位于南邊,位于月亮山河安吳山之間的。如此的山水田園格局形成萬村的完整格局。
村落格局與建筑特色
桃花潭村內古街巷縱橫交錯,古街巷多由卵石鋪設而成,散發著歷史的氣息。支巷則從主街南側延伸,構成網狀的空間體系。桃花潭村北部一條東西向老街貫村而過,老街兩側古巷狹窄、蜿蜒曲折,凝聚歷史氣息的同時富有趣味性。桃花潭村民居蓋有小青瓦的白色馬頭小墻高低錯落有致,掩映在屋旁院內的綠樹叢中,鱗次櫛比,遠近高低綿延不斷。
桃花潭村的民居特色大多都是由前院后園以及正房、廚房、廁所、柴房和雜房組成,其中正房布局又基本呈現相同的格局:中間是堂心,兩邊是房間,房間和堂心前面都有天井,堂心天井和房間天井之間必有一道開有橫門的磚墻隔開,以便妯娌分居。這與徽州民居不同,徽州民居在堂心和房間之間沒育那道開有橫門的磚墻,雖然便于團聚,但不利于分居.這種既有分隔,又能聯系的平面布局是涇縣民居的一大特色,另外這種堂心居中,房間左右絕對對稱的基本單元,使所有的住房都完全標準化、定型化,十分便于施工建造,對保證質量,節省工期極有好處。
主要建筑
義門
義門位于桃花潭鎮桃花潭村,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面積30㎡,坐西朝東,為過道式門樓,兩層,底層為通道,上層有閣樓,八字形大門,上首有青石嵌方,刻“義門”二字,上款為“唐貞觀五年旌”,下款為“清乾隆壬辰年重修”。底層外墻砌麻石基礎約2米,上部水磨青磚貼面,清嘉慶版《涇縣志》載“冊府元龜”:唐大和元年觀察使沈傳師奏涇縣萬晏自高祖萬珺至仲芳五代同居,詔表其門閭”。涇川萬氏宗譜載“萬鵬舉于南北朝時卜居涇縣為遷涇始祖,第五世萬晏以義門旌于唐貞觀”。
▲義門(圖源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僅用于學習交流)
扶風會館
扶風會館位于桃花潭鎮桃花潭村扶風路,重修于民國八年,建筑面積420㎡,前后三進,坐北朝南,青石門坊上有墨書“扶風會館”四字,一進為門廳,兩邊各一間廂房,門廳后有一字天井。中進為正廳,三開間,五列木柱,青石方礎,后墻上辟了三個門洞入后進,后進前有四水歸堂天井,堂廳六列木柱,青石方礎,兩邊各有一間正房,上有走馬樓,靠天井三面有木欄桿和欄板,據萬慶之《重修扶風會館碑記》載,扶風會館創于隋開皇年間,族內大小之悉會于斯計議焉,民國八年族父提議重修。1977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羅哲文曾來考察,認為該會館極有可能為國家會館鼻祖。
▲扶風會館細部(圖源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僅用于學習交流)
萬氏宗祠
位于桃花潭鎮桃花潭村,建于清代,前后二進,坐北朝南,建筑面積600㎡,大門內凹,白石前檐柱,入內為門廳,兩邊各有一間廂房,門廳后為四水到堂天井,兩邊有廊廡,正廳五開間,屋面現已全部坍塌,殘存的柱、梁亦損壞嚴重。
藕玉林宅
位于桃花潭鎮桃花潭村后萬組1號,建于清代,坐西南朝東北,前后二進,前部有院,八字院門,磚石混砌門坊,上有磚砌無字嵌方,入內為小院,院左右原各有邊屋,現僅存墻體,正房前進一字前墻,花磚門墻,青石門坊,入內為一字天井,堂廳五列木柱,青石方礎,正房一邊兩間,上有閣樓,前進后門即為二進大門形制基本同前進,但天井沒有隔墻將正房與堂廳隔開,二進后有一棟“7”形邊屋,保存較好。
懷仙閣
懷仙閣聳立于壘玉墩上,與踏歌岸閣隔潭相望的便是懷仙閣,為紀念詩仙李白而建。現在的懷仙閣為1987年重建。三層樓閣依山臨水,飛檐疊出,氣勢挺拔,如今已成為桃花潭景區最富象征性的建筑之一。登臨閣上飽覽桃花潭秀色,緬懷詩仙遺蹤,今人浮想聯翩。
▲懷仙閣(圖源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僅用于學習交流)
桃花潭村的歷史與建筑特色,不僅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也見證了村子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歷程。桃花潭村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筑,可發思古之幽情。如今,桃花潭村已成為一處集自然美與人文美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訪。這里的古建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它們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變遷發展至今,也成為了后人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