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的青山綠水間,隱匿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它以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筑,風格獨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遐邇。它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它就是有著“千古第一村”美譽的江西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37年至943年),是一座典型的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歷經千年的風雨洗禮,流坑村依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及遺址260余處,其中明代建筑、遺址19處,清代建筑占據了大多數。這些古建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齊全,保存完好,堪稱江西贛派民居的典型代表。
▲流坑村(圖源流坑景區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選址理念
流坑村選址于風水極佳的河灣小盆地,北靠白石嶺,東、北、西三面環水,似“金帶環抱”,整個村宅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之勢,烏江自村東南折轉西北再往西流,正合風水學的“攻位于納”(納:即水的隈曲處)、“藏風聚氣”的選址理論。
流坑村就山川形勢而言,其東有東華山“玉屏東列”,南有白石嶺“天馬南馳”,北有荷樹嶺“雪峰北聳”,西有北嶺“金峰西峙”,形成之勢。就其水流而言,烏江自東南而來,朝村外北繞,一眼望去看不盡水來的源頭,可謂“天門”開敞,“門開則財旺”;而“地戶”位于西邊鋰魚山與白茅洲相交之處,一眼望去看不見水流走的景象,可謂地戶緊閉龍氣不泄。
流坑村選址符合《陽宅十書》所載的“前有高阜后有崗,東來流水西道長;子孫世代居官位,紫袍玉帶伴君王?!睂佟岸埐⒙洹⑷畩A行、雌雄交遘”的風水寶地。
▲流坑村鳥瞰(圖源流坑景區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空間布局
流坑村的總體布局,為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南京刑部郎中董燧所規劃、設計。村莊呈現“七橫一豎”格局。七條橫巷均為東西走向,平行排列。從南至北依序為上巷、闖家巷、明經巷、墟上巷、賢伯巷、中巷、隆巷。南北走向的豎巷稱沙上巷,與七條橫巷的西端相連。八條巷道之間還有密如蛛網的小巷與之貫通,阛阓縱橫。
巷道兩側為延綿不斷的各類建筑或遺址,有民居、宗祠、寺廟等。古時流坑董氏以房派分巷道聚居的格局雖被逐漸打亂,但家族聚居所形成的多處建筑宅群至今仍清晰可辨。在每條大巷的巷頭均建有具有關啟、防御功能的望樓;巷尾建有巷門。七條橫巷的東口直對江岸,與碼頭相呼應。河風能順暢地入巷進村,使村中空氣清新。
流坑村的村落整體布局,既體現了血緣村落的宗法組織關系,又反映出當時城邑建設中巷道布局的規劃思想。同時整個村子的房屋系統,道路系統,排水系統科學合理,獨具匠心,顯示出古代民居建筑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
建筑特色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均為磚木結構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布局簡潔,樸實素雅。外看,一般為長方形平面,用空斗磚墻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墻,半掩半露的雙坡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墻后面。
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明代多前堂后廳,清代多前廳后堂,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堂,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質裝修的“寶壁”、屏門、隔扇將廳堂內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于變化。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天人合一”的意境。
▲江西流坑村(圖源江西文旅發布,僅用于學習交流)
居宅一般都有前門后門,前門通正廳,后門連便廳或廚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門多為側入式,清中期以后大門一般開在中軸線上。門的形式各異,以一字門、八字門、牌坊式門、凸入式門和門罩式門較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磚雕壁畫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帶庭院,庭院前有磚木結構門樓。
流坑村內有頗多的由于數代同堂或以血緣關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組,重要的有18組,如“大賓第建筑群組”、“星第門建筑群組”、“思義堂建筑群組”和“處仁門建筑群組”,數幢建筑前后相連,左右相通,合縱連橫,曲折多變,出入是門,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給人形成院內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
▲文館(圖源江西文旅發布,僅用于學習交流)
主要建筑
狀元樓
狀元樓,位于流坑村西側的棋盤街旁,坐西向東。狀元樓始建于南宋年間,是為了紀念流坑村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的恩科狀元董德元而建。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重樓。樓平面為正方形,下層前、后辟拱門,形成東西通道,是流坑古時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豎旗桿的花崗巖石猶存。有檐廊、神閣。“狀元樓”設計奇特,裝修獨具韻味,外觀顯得古樸莊重、氣勢軒昂,內構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其后歷有修葺,但平面布局仍為舊制,部分柱礎也為明代遺物。
▲狀元樓(圖源流坑景區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懷德堂
懷德堂位于賢伯巷西段的北側,坐北朝南,面巷而建。懷德堂為明代后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國舉之宅,又稱“鳳凰廳”、“花廳”。鳳凰廳是一棟磚木結構的明式宅第,為側入式,前、后兩堂天井、三開間的建筑。入門的門楣上磚刻“尚義門”三字,門旁磚刻“門對九天紅日,路通萬里青云”一聯。前堂兩側各設置正房,天井緊靠前墻,前墻建成四柱三間式結構的照壁,其正中上方嵌有磚刻“正大光明”匾,照壁的中柱上刻有一聯“百計但存陰騭好,萬般惟有善根長”。照壁的檐宇下、磚匾四周和橫坊上的人物、動物等堆塑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照壁的中、下部為一組淺浮雕圖案的磚雕壁畫群,分左、中、右三幅,畫面上以云日、山水、鳥獸、花卉、樹木等形體設計繪制,構成了多幅各能體現一定思想內容的畫圖。
▲懷德堂(圖源流坑景區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大宗祠
“董氏大宗祠”是為祀奉流坑董氏的開基祖董合所建。祠的全稱為“宋贈大司徒董公大宗祠”。大宗祠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從遺址和構圖可知,其場面寬廣,構架宏大,典雅壯觀。族譜對大宗祠有這樣的描述:“標坊坦道,重門翼廡,幽室崇堂,疊庫層樓,肅齋凈廬,繞垣繩巷,諸無弗稱?!笨芍^流坑古建之最,足以體現董氏家族往昔的輝煌。但可惜的是大宗祠于民國十六年(1927),被北洋軍閥孫傳芳殘部邢玉堂兵所焚毀。其主體建筑現僅留一片殘垣斷壁,“敦睦堂”上殘留的五根直徑0.7米,高8米的花崗巖石柱巍然肅立,傲視蒼穹,似乎在訴說它往昔的輝煌和不平的遭遇。后人將大宗祠遺址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大宗祠遺址(圖源流坑景區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歷史文化與傳承
這座村落,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它不僅是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更是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人才輩出的地方。這里孕育了無數的才子佳人,他們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時,流坑村也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他們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和墨跡,為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氣息。
如今,流坑村已被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省級風景名勝區,并入選“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鎮”、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江西十大文化古鎮(村)”和“最美古村落”等榜單。這些榮譽不僅是對流坑村歷史文化的肯定,更是對這片土地未來發展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