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位于大同古城永泰門西側,坐北朝南,善化寺整體布局仍保持了唐代建筑風格,是我國現存布局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遼金佛教寺院。寺內現存遼代大雄寶殿端莊雄渾,金代山門(天王殿)、三圣殿斗拱巨壯古樸,文殊、普賢二閣精巧玲瓏,是我國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實例。大雄寶殿中的遼金泥塑,攝天人神采于一堂,造型優美,個性張揚,神韻兼備,堪稱國之瑰寶。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善化寺
善化寺遼金建筑獨樹一幟,善化寺是一座廊院式布局的遼金建筑群,其規制頗具唐代寺院建筑風范,寺內的主要建筑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沿中軸線漸次展開,層層迭高,大雄寶殿左右各有一座朵殿。飾有畫棟雕欄的東西兩條斜廊,南北延伸,把寺內主要建筑聯為一體。普賢、文殊二閣兩座木制構樓閣聳立于大雄寶殿前方東西兩側。院內蒼松紫杏、高喬低灌,樹木翳翳,清香宜人。寺院布局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遼金寺院。
▲善化寺平面圖
山門,又稱天王殿,是善化寺的正門。面闊五間27.8米,進深兩間約10米,單檐四阿式屋頂,是現存金代佛寺中最大的山門建筑。柴澤俊《山西古建筑文化綜論》中這樣評價:“這一時期的山門廡殿在全國罕見,此門可謂補白之作?!鄙介T外檐斗拱為五鋪作單抄單昂重拱造,有柱頭鋪作、轉角鋪作、補間鋪作三種,而柱頭鋪作因功能上的不同需要有三種變化。內檐斗拱在縱中線上,有柱頭鋪作,補間鋪作二種,內檐斗拱的配制,當心間與左右次間都使用補間鋪作二朵,異于遼式。梁袱皆為月梁,為北方所罕見。原殿頂布灰色筒瓦(三角形滴水),正脊、垂脊皆用磚壘砌。當心間南北面皆設門,門框構造前后略有不同,原門扇已毀,現大門于1977年制作。立頰外側有抱鼓,雕鐫細致,頗有古趣。山門南面當心間懸額一方,題為“威德護世”,乃明代所作。
三圣殿,與山門同期修建,位于大雄寶殿之前,山門之后。該殿建于磚砌階基之上,階基之前為月臺,東西寬五間32.5米,南北深四間19.2米,四阿式屋頂,平面呈長方形。大殿大膽改變唐宋時期內外柱對應的作法,采用了“減柱法”這一遼金時期建筑設計施工中的創新,拓展了殿內空間,4根粗大的巨柱支撐起整個殿頂,使進入殿內的人沒有一點壓抑感。該殿斗拱除外檐兩次間的補間鋪作結構特殊復雜外,其余都為六鋪作單抄雙干昂重拱造,有柱頭鋪作、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三種變化。
前后檐兩次間補間斗拱為結構特殊而復雜的斜拱,即除正出拱昂外,兩側在45度斜線上各加施斜拱三縫,上置正斜耍頭7個,形成龐大的斜拱之制,猶如怒放的花朵,不僅極富裝飾性,而且結構嚴密牢固,既擴大負重面積,又增加建筑的壯麗之勢。這種斜拱在宋代建筑中并未出現過,宋《營造法式》中也只字未提,并且除山西境內的一些地區外,這種形式的斗拱在遼金后基本絕跡??梢哉f,這種構建伴隨遼金王朝的出現而出現,又伴隨遼金的沒落而銷聲匿跡。有學者推測,斜拱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傳統民居中的某種成角度的支撐構件,結合了中原本來的斗拱做法最終形成的。
普賢閣,位于大雄寶殿與三圣殿之間的西側,原為供奉普賢菩薩所造。1953年落架重修時,右梁架卯榫處發現有“貞元二年一行造”的題記,證明此閣建于1154年。普賢閣為重檐歇山頂樓閣,東面開門,閣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平面略呈正方形,重檐九脊頂,下有階基,中設欄板,上層開窗,外觀結構精巧,莊重古樸,唐風宛然。采用平座暗層的做法即兩層之間有一暗層,其結構細部許多處又與遼代應縣木塔相似。與普賢閣東西相對應的文殊閣,于民國初年因附近皮坊失火被焚,2008年,大同市人民政府組織進行善化寺古建群修復保護工程,在原址修復文殊閣并按照歷史原貌修復東西兩側對稱的廊亭,再現了善化寺古建筑群的對稱美感。
▲由前到后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始建于遼代。金天會六年至皇統三年重修,但仍為遼代舊構。該殿是善化寺的主殿,居寺內最后,巍然屹立于2.5米高的磚砌臺基之上,殿前月臺寬及五間,周邊圍以石雕,磚砌勾欄。月臺的左前角建有六角鼓亭,其鼓現已無存;月臺的右前角建有鐘亭,3000余斤重的大鐘高懸于六角鐘亭當中。大殿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七間40.7米,進深五間25.5米。
屋頂為單檐五脊式,灰瓦布頂,正脊、垂脊之吻皆為清式。柱子設置采用遼金盛行的“減柱法”,為佛像的布置和佛事活動創造了寬敞的空間。斗拱為五鋪作,手法簡樸,式樣多變,內外達八種之多,其結構均勻對稱富于變化。各補間處櫨斗下設小駝峰墊墩,與應縣木塔、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駝峰相同。當心間、補間斗拱為60度斜拱兩縫,每條斜拱形式不同,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又增強了建筑的抗剪、抗震性能。外檐采用這種斜拱的,僅見于遼代大型殿宇,前世未見,后世亦未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