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鄉村資源的多元價值亟待挖掘。研學教育作為一種“行走的課堂”,通過將農業資源轉化為教育場景,不僅能夠活化鄉村閑置資源,還能推動文旅產業與農業的深度融合。下面我們將以“農業+研學”為核心,結合科技賦能、生態循環、文化傳承等六大方向,探討其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01農業研學助力鄉村資源活化
盤活農業資源
研學活動能夠將鄉村的農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例如,在科技賦能型研學方向中,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無人機植保等科技農業技術的應用場景展示,不僅讓學生了解現代農業科技,還能使這些農業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宣傳和應用。同時,無土栽培與垂直農業的科技實踐,將城市農業的概念引入鄉村,為鄉村農業資源的多元化利用提供了可能,盤活了原本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挖掘生態資源
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主題的研學活動,有助于挖掘鄉村的生態資源。通過“種養結合”模式的構建與觀察,如稻田養魚、沼氣利用等,讓學生了解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同時也使鄉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有機農業與食品安全教育的研學課程,從土壤檢測到有機認證流程,讓學生深入了解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進一步挖掘了鄉村生態資源的價值。
傳承文化資源
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的研學活動,能夠有效傳承鄉村的文化資源。二十四節氣與現代農業生產的關聯性研究,結合節氣農諺設計種植實驗,讓學生了解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的結合。傳統農具演變與農業機械化對比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農業工具革新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傳承了鄉村的農耕文化。
豐富旅游產品
“農業+研學”模式為鄉村旅游增添了豐富的產品內容。不同主題的研學活動,如科技賦能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主題、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等,能夠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游客不僅可以欣賞鄉村的自然風光,還能參與各種有趣的研學課程,提升旅游的體驗感和參與度。
02“農業+研學”發展模式
科技賦能型研學方向
1.勞動教育與科技農業的實踐
聚焦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無人機植保、智能農機、物聯網等于技術的應用場景,學生可以動手操作設備,感知科技帶來的力量。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現代農業科技,還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
2.無土栽培與垂直農業的科技實踐
設計水培、氣霧栽培等實驗課程,讓學生對比傳統土壤種植與無土栽培的產量差異,探討城市農業的可能性。這種實踐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為鄉村農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思路。
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主題
1.生態循環農業系統的構建與觀察
通過“種養結合”模式,如稻田養魚、沼氣利用等,讓學生分析資源循環利用對減少污染、提升經濟效益的作用。這種研學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同時也為鄉村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示范。
2.有機農業與食品安全教育
從土壤檢測、病蟲害生物防治到有機認證流程,讓學生參與有機蔬菜種植全流程,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這種研學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同時也促進了鄉村有機農業的發展。
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
1.二十四節氣與現代農業關聯性研究
結合節氣農諺設計種植實驗,如春分播種、秋分收割,對比傳統農時與現代溫室調控技術的差異。這種研學活動能夠讓學生了解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
2.傳統農具演變與農業機械化對比
通過體驗手工脫粒、石磨加工與參觀現代化農機設備,讓學生探討農業工具革新對生產效率的影響。這種研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農業發展的歷程,增強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
農業產業鏈認知
1.農產品品牌化與鄉村文旅開發
通過參觀農產品加工、品牌建設等環節,讓學生理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例如,探訪大米加工廠,了解一粒的如何而來。通過研學活動能夠讓學生了解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2.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探究
跟蹤本地特色作物,如水稻、茶葉的加工、物流、銷售環節,模擬電商助農項目運營。這種研學活動能夠讓學生了解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過程,培養學生的商業意識和創新能力。
社會教育與公益實踐
1.“饑餓教育”與糧食危機認知
通過模擬干旱/蟲災場景下的作物管理,結合全球糧食分布數據,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這種研學活動能夠讓城市兒童了解糧食生產的不易,珍惜糧食資源。
2.殘障群體適應性農業課程開發
設計無障礙設施農場,研究盆栽種植、多肉培育等低體力勞動項目對特殊人群的身心療愈作用。這種研學活動體現了社會對殘障群體的關愛,同時也為鄉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跨學科綜合課題
1.農業與科學、藝術的創新結合
將農業知識拓展至生物、地理、藝術等領域,開展種子標本制作、植物生長周期觀察等科學實驗。例如,江蘇農博園的“農耕故事+農業科技館”跨學科研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2.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
聚焦基因工程、智能設備等前沿科技的應用體驗,參觀植物馴化中心,了解組培技術如何實現“無土育苗”。這種研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接觸到農業科技的前沿知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農業+研學”發展模式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義。研學活動能夠助力鄉村資源活化,推動文旅融合,為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通過科技賦能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主題、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農業產業鏈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認知、社會教育與公益實踐、跨學科綜合課題等多種發展模式的實施,能夠充分發揮鄉村的資源優勢,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人才培養和市場推廣,不斷完善“農業+研學”發展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讓鄉村真正實現“讓稻田成為課堂,讓鄉村成為教育熱土”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