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促進產業升級、傳承文化的重要路徑。其核心在于以農業為基礎、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通過資源整合、功能互補和產業鏈延伸,形成“農業+文化+旅游”的協同效應。以下是實現農文旅有效融合發展的關鍵策略:
一、明確融合基礎,找準特色定位
1.資源盤點與優勢聚焦
梳理當地農業資源(如特色農產品、田園景觀、農耕技藝)、文化資源(如非遺、民俗、歷史遺跡)、旅游資源(如自然風光、鄉村風貌),明確核心優勢。
案例:浙江安吉以白茶產業為核心,結合竹文化、生態景觀打造“田園綜合體”。
2.差異化定位
避免同質化競爭,突出“唯一性”。例如,云南元陽以梯田農耕文化為核心,打造世界遺產級旅游IP。
二、以產業融合為核心,構建產業鏈
1.農業升級為體驗型產業
發展觀光農業(如稻田畫、果園采摘)、教育農業(親子農事體驗)、科技農業(智慧大棚、數字農場)。
案例:日本“白色戀人公園”將巧克力工廠與花田觀光結合,形成“生產+體驗+消費”鏈條。
2.文化賦能,提升附加值
將非遺、民俗融入旅游場景,如手工藝作坊、節慶活動(豐收節、燈會)。
案例:貴州丹寨通過非遺蠟染、古法造紙吸引游客,形成“非遺研學+民宿+電商”模式。
3.旅游產品創新
設計主題線路(如“古村探秘”“四季農趣”)、開發鄉村文創產品(農產品禮盒、手工藝品)、打造沉浸式體驗(夜間燈光秀、實景演出)。
三、創新運營模式,強化利益聯結
1.多元主體協同
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基建配套)、企業運營(市場化開發)、村集體參與(資源入股)、農民合作(提供民宿、餐飲服務)。
案例:陜西袁家村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村民共享旅游收益。
2.數字技術賦能
搭建智慧平臺(線上預訂、VR導覽)、利用短視頻直播推廣(如抖音“鄉村網紅”)、發展社群經濟(會員制農場)。
四、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1.生態優先
保留農田肌理,控制開發強度,推廣循環農業(種養結合)、低碳旅游(電瓶車游覽)。
2.文化傳承與活化
避免過度商業化,保護傳統村落風貌,培養本土文化傳承人。
五、政策與品牌支撐
1.政策保障
土地政策(靈活用地審批)、資金扶持(專項基金)、人才引進(鼓勵鄉賢返鄉、培訓“新農人”)。
2.品牌化營銷
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如“婺源油菜花”),聯合OTA平臺推廣,舉辦節慶活動提升知名度。
六、典型案例參考
1.田園綜合體:江蘇無錫“田園東方”融合農業、文旅、社區,形成“農業+樂園+民宿”生態。
2.非遺小鎮:江西景德鎮“陶溪川”以陶瓷文化為核心,打造創意市集、研學基地。
3.生態農旅:臺灣池上鄉通過稻田藝術節、自行車慢游,實現“小而美”的農旅融合。
農文旅融合需以“農”為本、以“文”提韻、以“旅”增收,通過產業鏈延伸、文化IP塑造和多方利益共享機制,實現經濟、生態、文化效益的統一。關鍵在于因地制宜、持續創新,避免盲目復制,讓鄉村真正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活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