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是清靜之地,是穆斯林禮拜真主的所在,是“信士的家”,是“后世的市場”。清真寺在歷史上有不同的稱謂,禮拜堂、禮拜院、回回堂、回教堂、清教寺、真教寺、清修寺、清凈寺、禮拜寺都是清真寺曾經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名稱。
在古都西安的繁華之中,隱藏著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西安清真大寺。它不僅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更是中國伊斯蘭教的重要圣地。它就是化覺巷清真大寺。
化覺巷清真大寺位于古都西安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座寺廟見證了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也見證了西安這座古城的變遷。每一塊石頭、每一片磚瓦都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該寺東西約長250米,南北寬50-80米,總占地面積一萬二多千平方米(約二十多畝),建筑面積約六千多平方米,是國地最大的清真寺(新疆喀什的艾迪嘎爾清真寺占地面積較大,但建筑面積不及西安化覺寺)。該寺因坐落于化覺巷內,外界稱其為“化覺寺”,又因該寺是西安最大的清真寺,民間直呼其為“大寺”。
據寺存的一通石碑“重修清真寺碑記”記載,化覺巷清真大寺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其文記述“遂命工部督工官羅天爵董理匠役,創建其寺,以處其眾”。寺存的另一通“敕賜清修寺重修碑記”記載,“但考其寺之顛末,其初創立于唐之天寶元年三月,……宋靖康二年,差指揮僉事阿討拉督工重修……”。依次敘述了元至正二年、元延佑二年以及明成化二年和十八年的幾次重修的事由、經過及主持重修人的姓名。
寺中的木結構大牌坊,擁有近400年歷史,高達9米,琉璃瓦頂,異角飛檐,精縷細雕。董其昌手書的“敕賜禮拜寺”
石道鋪砌芳樹蔭,百年古筑釋心音。
化覺巷樓依寺韻,衙門北院賦新吟。
全寺院共分四進院落,沿東西走向呈長方形,這是因為伊斯蘭教徒做禮拜時必須面對圣地麥加,麥加位于中國的西方。這座清真大寺既體現了伊斯蘭教寺院的特點,又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風格,而獨具特色。
清真寺第三進院,中央是醒目的“省心樓”,一座三層八角的古樓閣,是“穆安津”(宣禮員)召喚穆斯林前來清真寺禮拜的最高點,所以它又叫作“宣禮樓”。
樓下四面開門洞可穿行,一樓六面磚壁上均有雕刻紋飾,地面中心嵌有石雕二龍戲珠。省心樓與北京牛街的禮拜寺邦克樓,都是我國境內邦克樓的代表。
唐宋以來,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進入中國,長期交往共處,互通婚姻,繁衍生息,世代定居,逐漸融合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他們信仰伊斯蘭教,進入首都西安,開設了許多與中國文化相融的清真寺,“西安清真大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作為伊斯蘭教的圣地,西安清真大寺吸引了眾多信徒前來朝拜。每逢宗教節日,寺內都會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信徒們虔誠地祈禱,氛圍莊重而神圣。這里不僅是信徒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們心靈的歸宿。
在西安這座古都中,清真大寺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著伊斯蘭文化的光芒。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如果你來到西安,不妨來這座古老的寺廟走一走,感受那份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