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鄉村旅游,大多數人腦海里呈現的畫面就是:拆拆拆、建建建、刷刷刷,更甚者,要把原有居民全部遷走,然后圈起來收門票。
不可否認,這樣的鄉村確實比以前漂亮了許多。但是,這還是城里人魂牽夢繞的鄉村嗎?那些破壞之后再復原的鄉村文化,還是文化嗎?那些人山人海物欲橫流的鄉村環境,真是村民們喜歡的狀態嗎?
今天我們來看一個臺灣的案例:這里沒有大拆大建、沒有涂涂畫畫“改頭換面”、更沒有打擾原有居民的生活狀態,依舊創造了一個全球游客親睞的目的地。

在臺灣宜蘭縣
有一個名為南澳的普通小地方
這里和很多鄉村一樣
村民們世世代代以種植水稻謀生
2010年左右
自然農耕的理念在臺灣開始流行
在“社區再造”風潮的帶動下
一些南澳籍貫的知識青年也回到家鄉
想帶動村民一起進行農作改革
但這種嘗試出師不利
在當地村民看來
這種不施化肥不用農藥的做法
簡直是“瞎胡鬧”
雖然這些人苦口婆心勸說
但沒有一個村民愿意和他們一起嘗試
更重要的是
這些知識青年自己的試驗田
也夾在村民們的田壟之間
無法真正做到“自然農耕”


那該怎么辦?
后來這些知識青年找到了
臺灣“不分區國際光點計劃”的發起人
李承翰老師以及他的團隊伙伴
在對當地資源的仔細分析后
李承翰老師認為
要讓村民認識到自然農耕的價值
可以曲線切入
先讓外地人前來體驗
獲得他們的認可
于是在稻田的插秧季節
他們發起了“以工換宿”的活動

和一般的打工或者度假都不同
游客來到這里沒有任何薪金
當然也不是完全的休閑旅游
他們在付出每天六個小時的田間插秧活動后
可以獲得免費的住宿和餐飲
還可以在當地人的帶領下
騎腳踏車到南澳的山山水水里進行深度游

這里雖然提供餐飲
但并非大廚或者村民制作的食物
而是由打工者共同烹飪
他們還要負責收拾、洗碗等工作
完全是自助的風格

食材當然就是當地田里的東西
真正找不到的話才去買當地售賣的
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每人發揮自己的手藝
最終做出來的飯菜各式各樣
還能做到每天不重復
同時這種自助互助的方式
更多出了餐飲之外的情感與溫暖
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與自在


到了晚上
這些游客圍坐在一起進行交流
新來的要進行自我介紹
呆得久的游客要講述自己的故事
并分享自己每天的照片
之后就是屬于年輕人的PARTY
偶爾的時間
還有一些專業歌手也來體驗
夜間就變成了一場鄉村演唱會

除了勞作和休閑活動之外
游客還可以認購一塊土地
進行“契約代耕”
這塊土地上收獲出來的稻米
將來可以寄送給游客
也可以按照游客的要求
加工成各種產品
當然游客認購后
也可以選擇把這塊地的“收獲權”
轉贈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當“以工換宿”的活動推出后
出人意料地受到極大歡迎
不僅臺灣人前來體驗
就連國外游客也都慕名前來
現在每年單單是前來體驗的外國游客
都已經超過千人
一位臺灣小伙子說
以前去鄉下休閑都只是走馬觀花
這種以工換宿的方式
不僅能夠真正感受鄉下田間氛圍
還能夠結識來自各地的朋友
大家在一起非常開心


隨著游客的增多
這里自然耕作的田地早早被認購一空
根本不用等到成熟后再去銷售
更讓人欣喜的是
村民們看到這個景象
也都紛紛加入到自然農耕的行列
如今南澳已成為臺灣農人參觀學習的標桿
有人說
南澳是不是一個偶然情況下的個案
能不能到其他地方去復制
事實上
類似南澳這種把農業和體驗旅行結合的做法
已經被李承翰老師在很多地方推廣復制
比如在臺灣的復興、埔里、比亞外、鹿谷、美濃等地
比如在大陸的杭州余杭、金華等地
都進行了成功的嘗試


從臺灣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
在鄉村建設以及休閑莊園打造中
真正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絕非簡單的硬件建設
而是休閑體驗的場景營造
以及文創帶動的產業復興
同時
旅游的發展和鄉村生態之間
商業的拓展和村民生活之間
文化的傳承和現代需求之間
其實絕非對立關系
在這一點的認知和實踐上
我們和臺灣有著至少10年的差距
(文/參見莊主)